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7年1月,东盟系列峰会和东亚峰会在菲律宾第二大城市宿务举行,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内,东盟在加强组织机构、确定远景目标和解决共同关注的一些地区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外,东盟与各对话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和务实。具体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更是取得了重要突破,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向前迈出关键一步,为如期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会议刚刚结束,被媒体称为“中国-东盟首席商务专家”的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副秘书长许宁宁教授就接受了本刊的采访,他表示:“《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全球区域化浪潮下,东亚经济合作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趋势。东盟“10+3”与“10+1”对话机制的建立,《清迈倡议》下的货币互换协议,建立东盟共同体目标的提出,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都表明东亚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深化。从贸易角度结合制度因素,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制度因素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3.
东盟是亚洲重要的区域经济和贸易集团又是中国的近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双边经济合作,能够提高双方的国际政治地位,给中国在世界经贸、政治和安全事务中带来更大的发言权,也有利于应对美、欧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总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对中国的经济与政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经与东盟十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不远的将来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我国与邻近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中,投资问题将是“10+1”密切关注的领域。笔者从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中国与东盟未来投资合作的框架以及其中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他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合作协议特点,在目前中国-东盟的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现状的基础上,就其未来的架构与主要内容,在法律层面提供可能与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全世界出现了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英文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简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共有10个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以及越南,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指在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即"10+1".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盟建立了“10+1”自由贸易区,近期内由于产业结构相似度高,会对自由贸易区内各国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会加大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但从长期来看,双方相似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共享的劳动力市场,贸易区内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会促进贸易区内各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中国台北同时入世,对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在WT0法律框架下,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不仅有现实必要性,而且具有法律上的可行性。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政治分歧不影响经济合作、两岸经贸关系平等、友好协商等方针,借鉴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国际组织的经验,建立适合于两岸情形的自由贸易区法律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双方加强经济合作的必然要求,同时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有利于双方更好地分享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好处。然而,当前我国和东盟各国的比较优势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性,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我国和东盟各国能否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建立“10+1”自由贸易区所可能产生的各种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9.
面对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的趋势与各国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东盟各国政府都竭力寻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途径。除了大东盟整体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如自由贸易区和投资区外,由东盟各国自愿组成的各个增长三角已成为东盟进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并促进了东盟各国问经济联系和经济合作。东盟南增长三角、北增长三角完全是由东盟国家参与,不涉及区域外的国家和地区,因而成为东盟区域内进行经济合作的有益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加强广西-东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下,广西与东盟发展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有着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共赢点。因此,携手东盟是广西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现阶段的战略选择。本文在全面分析当前广西在发展与东盟高教交流舍作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广西高等教育立足东南亚的区域性交流与合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2007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蒋正华表示,中国和东盟正在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各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是落实《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中国和东盟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该文件创设了富有自己特色的争端解决机制,为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是自由贸易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东盟历经“黄金十年”之后.正努力打造“钻石十年”。2013年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由“金”向“钻”的关键节点.2014年,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钻石十年”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之一。目前,全球的区域贸易安排对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滞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未来10年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的建立不仅为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将改变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滞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在与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行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了“积极探讨开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可行性”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10个东盟国家领导人的积极肯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已驶入“快车道”,作为两地服务业的重要产业之一的旅游合作也提上双方的议事日程。中国与东盟的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双方的旅游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如何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契机开展旅游合作,推动双方旅游业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就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的基础、合作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就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的运行机制及中国旅行社业投资东盟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是我国对外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自CAFTA构想提出以来,中国和东盟各国间的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明显加快。本文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得出我国各产业在东盟市场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比较优势,但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双方整体上存在高度的产业内贸易倾向。中国在未来的“钻石十年”需抓住历史机遇,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各行业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推进中国和东盟的深度和更加广泛的合作,交通与信息高速通道的建立势在必行,因此应该把和东盟接壤的我国门户省份作为战略枢纽布局的中心,合理布局我国面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枢纽。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建立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外交以及对外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一定制度安排下的贸易集团化、区域化是促进地区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之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同东盟的关系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淑惠 《全国商情》2006,46(12):59-61
本文运用最优货币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与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建立最优货币区的静态条件并不充分。但中国与东盟五个新兴市场国家在中长期内具备进行汇率或货币合作的可能;而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则存在与拉美国家美元化合作形态类似的发展轨迹。因此,本文认为,在整个东盟区域内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应采取渐进的二重式合作,即与条件较为成熟的新兴市场国家采取以单一货币区为长期目标的“欧盟式”区域金融合作;与次区域国家则选择“拉美式”的人民币主导货币区域化的货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