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纵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经济运行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其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拉动作用却表现地较为有限. 在长期内,政府总体支出对全国及城乡不同利益群体消费都具有挤出效应,目对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大于农村居民.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对全国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都具有挤出效应,但是对农村居民而言,投资性支出表现为正向影响;在短期内,政府投资性支出对全国和城乡居民消费都具有挤出效应,消费性支出对于全国和城镇居民消费都有挤入效应,但是对于农村居民却是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1978-2010年省级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政府民生支出对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入作用,但其政策效应存在着的地区和城乡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城乡居民具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中支出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大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1978-2010年省级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政府民生支出对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入作用,但其政策效应存在着的地区和城乡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城乡居民具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中支出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大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消费之谜" 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仍是温饱型的,正向小康过渡。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有两点: 一是恩格尔系数划分法。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以30%-40%为富裕,40%-50%为小康,50%-60%为勉强度日。根据我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1990年城市居民为54.5%,农民为54.86%。按这种标准,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没有达到小康,仍属勉强度日,我们称为温饱型。  相似文献   

5.
田翠杰  高艳 《北方经济》2011,(14):12-13
本文运用VEC模型对1978-2009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农业产值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政府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短期来看,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同时农业产值对农民收入和政府支农支出的促进作用也较小,而农民收入对农业产值和政府支农支出的促进作用则较大。  相似文献   

6.
徐璐 《开发研究》2012,(5):63-66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显著,城镇和农村居民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但城乡收入差距正逐步放大,进而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城镇和农村消费结构状况进行对比研究,评估不同消费群的消费结构状况和变动趋势,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水平,实现经济均衡性发展具有积极现实意义。本文借用灰色关联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别测算了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支出、医疗保险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支出等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度,随后通过分析城乡居民在7类分类消费支出上的关联度排序的差异程度,揭示出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特点,提出进一步改善我国消费结构和平衡城乡消费差异的有关政策。  相似文献   

7.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瑾瑜 《特区经济》2012,(2):296-298
本文在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表达式,采用1985~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和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对其消费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比较接近1,表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其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证分析结果也显示,城镇居民自生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表明城乡居民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因此,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在物质生活条件上远远超过农村居民。但一些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却强于城市居民。将这种悖论式的事实置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实之中,运用多分类模型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一方面,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城乡幸福悖论主要源于城乡居民不同程度的收入水平、抑郁程度和健康水平。分析结果得出,虽然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城市居民,但是收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客观基础条件,仍然制约着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分析存在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对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民消费观念和政府消费政策等因素影响并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全国31个省市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结构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本文综合运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全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西部地区综合生活消费支出水平极端不平衡;东西部消费支出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南北地区消费支出结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飞速提升,但是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水平上,而是影响着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城镇居民能够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和养老资源时,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却尚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1.
魏骅  顾玉剑 《新财经》2009,(5):56-57
伴随着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居民的生活与消费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有了消费的愿望,但农村与城市之问的天然距离屏障,却使得农村居民无法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消费场所。在缓解我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阵痛的同时,如何建立起城乡居民的共同消费市场,小城镇在这里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收入差距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幸福感,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民生性支出,具有典型的福利性与公平性特征,其可能加剧或缓解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本文基于2010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CGSS),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低水平的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有积极影响,而较高的收入差距则会降低农村居民幸福感,且这一效应对农村低收入者幸福感的影响更大;社会保障支出不仅对农村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缓解了收入差距过大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带来的不利冲击。在采用工具变量法矫正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因此,我国政府理应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同时加大社会保障支出,从而使农村居民更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牛刀 《浙江经济》2009,(8):35-35
《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4月15日在此间发布。《绿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从1978年的2.68:1扩大到2008年的3.07:1。《绿皮书》详细披露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市场状况,但并没有揭示中国农村穷困的根源,用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来对比也是不适合的。其实,国际上采用的是恩格尔系数。  相似文献   

14.
林晶 《科技和产业》2023,23(20):44-51
基于CGSS2021数据,运用Ologit模型、OLS模型和因果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社会互动对居民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互动对居民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种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情景互动渠道产生,其次是内生互动。并且,情境互动对城市和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内生互动对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不显著。对现有关于居民亲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做出补充,并利用环境知识进行机制检验,分析城乡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程度。基于实证研究建议,充分发挥社会互动对环境治理的作用,注重城乡地区的差异性,并利用加强环境知识的宣传手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两个组成部分,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并列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重点,提出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这标志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了城乡统筹的制度全面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董菲 《科技和产业》2022,22(11):207-213
利用2020年全国329个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建立半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政府作用、收入水平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服务业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水平对各层次服务业发展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会随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弱;城镇化率处于65%~80%时,对服务业具有逐步增强的促进作用;政府作用在促进服务业增长方面促进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7.
据业内人士预测,今年我国家电市场消费需求仍将保持增长,大约在11%左右,增幅略高于1998年12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家庭家电消费支出增速平稳,农村居民家庭家电消费支出增速比预期减缓。今年消费需求面临的形势是:在新的消费热点未形成之前,1999年消费需求不可能有大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由1997年的5%降到1998年的4.65%左右,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由9%降到4.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如果没有新的刺激消费需求的得力措施,消费需求将呈现平稳态势。按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发展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趋重要。文章基于改革开放至今公共财政支出与城乡居民消费的统计数据,利用VAR模型实证了三者之间发展的动态影响关系,发现公共支出在短期内能有效刺激居民消费而长期之后作用衰减明显,同时城镇居民消费能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良好的示范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广西经济》2008,(9):62-63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两个组成部分,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并列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重点,提出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这标志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了城乡统筹的制度全面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5~2007年辽宁省十四个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并结合人均GDP水平、财政支出水平的Moran散点图和显著性水平图定量地研究了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现阶段,辽宁省基本建设支出与政府行政支出对我省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且政府行政支出对我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基本建设支出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而民生性支出对我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则为负;同时也得出我省人口数已经达到规模不经济状态的结论。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