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择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划分为极重要、高度重要、中度重要、轻度重要、不重要5个等级,综合评价徐州市贾汪区的生态功能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水源涵养高度重要以上区域面积比为17.28%,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山地,呈现出以大洞山为中心向周围递减的趋势。(2)固碳释氧高度重要以上区域面积比为21.46%,主要分布在中部大洞山、北部奶奶山和大鹿山区域,以及潘安湖地区。(3)生物多样性保护轻度重要区占比较高,面积比为48.03%;极重要区主要在中部和北部连片分布;高度重要区沿河道呈带状分布。(4)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和高度重要以上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32%,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丘陵区、大洞山自然保护区和潘安湖湿地,其次是南部京杭运河和不牢河沿线。本研究结果可为徐州市贾汪区制定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3.
采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以\"省公顷\"为计量单位,结合ArcGIS测度青海东部城市2010~2017年人均生态足迹深度与生态足迹广度.结果表明:青海东部城市在2010~2017年间,牧草地、林地、水域资本流量一直被完全占用,人均足迹深度远大于1,仅能通过消耗大量资本存量维持物资需求,因此青海东部城市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然而随着我国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这些资源型城市却显示出明显的衰退迹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对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的城市转型进行分析,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阜新市转型建议,为我国资...  相似文献   

5.
应用考虑环境污染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徐州市1996-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从纵向比较分析了近年来发展过程中所承受的环境压力.结果表明:徐州市生态负债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呈"S"型曲线增加,1996-2002年间小范围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2006年问高速增长;生态效率由1996年的4770元/hm2增加到2006年的7993元/hm2;徐州市发展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6.
随着主体资源的不断减少,资源枯竭型城市必然面临转型的路径选择。在转型的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受到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困扰,需要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构建公共政策支持系统,破解城市在转型中的困境,财政政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从旅游者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城市森林公园的游客生态足迹划分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娱乐等6个方面,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计算出2006年公园的人均均衡旅游生态足迹0.010896hm2,其中旅游餐饮的生态占用比重最大,达45%;林地的土地类型占用最多,为44.72%,旅游生态效率为240美元/hm2,反映出城市森林公园的旅游是一种生态占用较低,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也较低的旅游方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建立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8年攀枝花市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该区域生态赤字13.0516hm2/人,旅游生态压力21.58,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是,攀枝花市具有发展多元化产业的优势,耕地和林地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必须探索农业和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注意发挥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体育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9.
生存还是死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屹 《中国改革》2003,(4):25-25
资源枯竭型城市陷入困境的背后,掩藏的是产业与就业的失衡、财政与金融的失衡,破题失衡僵局,重建平衡新格局,出路就在于——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10.
徐州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徐州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栽力,分析了1993-2002年徐州市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2002年徐州市生态足迹为1.53hm^2/人。生态承栽力为0.48hm^2/人,生态赤字为1.05hm^2/人,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近10年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而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则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徐州市总体上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方式正在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但资源利用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计算与分析指出了徐州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成都市2000年和200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采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对都江堰市1999年和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计算和分析,其结果表明都江堰市1999年和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都为赤字,且2002年比1999年的生态足迹赤字更甚,这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此区域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加大。当务之急是提倡生态消费,缩小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生物物理评价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选择石油资源输出型城市--东营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足迹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考虑到石油资源的输出性,采用石油的生产量代替消费量,避免了进行贸易调整.结果表明:东营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5637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36769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826986hm2,其生态赤字是生态承载力的17.4倍,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3.
以"3+5"城市群中的娄底市为研究对象,对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中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娄底市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768.988 1×10-5hm2,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55.315 6%,其次是餐饮为39.762 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1 520.517 0×10-5hm2,人均旅游生态盈余为751.528 9×10-5hm2,处于一种一般状态或者说较为安全的状态。但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有逐年增大趋势,应协调好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当前最通用的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成都市近10年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成都市城市居民生态足迹由1980年的1.7591 hm2/人增加到2002年的1.9475hm2/人,增加10.7%,其中1990年和199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偏大,1992年以后增加缓慢,呈现比较明显的平稳上升趋势;通过与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支出比较,生态足迹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支出是相应增长的,说明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其居民的生态消费也在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5.
在对双鸭山市土地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以土地生态压力、生态状态和生态响应为子系统,共选取了23项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对研究区2002—2007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在0.2~0.5之间波动上升,土地生态安全处于危险状态,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区内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并可以通过提高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法在绥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刘一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绥化市统计年鉴和国土资源部门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绥化市规划实施期间1997年和2005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绥化市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43hm2,与1990年、1998年、1999年和2001年的绥化市生态足迹结果对比分析表明,绥化市正向着降低生态赤字,提高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针对绥化市的情况提出了新一轮上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典型岩溶地区生态用地研究——以清镇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为典型岩溶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意见。研究方法:土地利用布局方案制定采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土地利用转换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GIS技术。研究结果:清镇市在各生态用地类型面积配置下,土地生态服务价值2010年为58.96、2020年为64.16,较2004年的生态服务价值有较大的提高。研究结论:生态用地概念是管理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新理念,为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一般只能用作生态用地。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对沈阳市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单因子分析和综合分析,并在ArcGIS支持下,进行空间叠置分析,生成生态敏感性分区图.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形成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以鼎城区1998年和200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鼎城区规划实施期问1997年和2005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997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032hm^2;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644hm^2。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