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优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财政的过度分权与过度集权都不利于经济增长 ,财政分权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最优的分权水平。与最优的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 ,存在着最优财政分权水平 ,这一水平取决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于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份额。本文对中国 1 994年财政制度改革以来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进行了经验检验 ,结果表明 ,中国财政分权水平既并未能有效地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 ,又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未来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挑战更多的是如何选择适度的财政分权水平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2.
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已由理论概念转变成现实行动,国家财政分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文献与经验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证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呈现边际递减;存在一个最优财政分权点(或者至少存在一个可判断的最优财政分权区间),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在控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其它变量后,得到68.58%是我国的最优财政分权点,这一结论也得到了现实的印证。希望这一结论在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追求财政分权与集权的制度博弈中,给政府决策财政分权尺度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进程中,中国推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并且各地方政府均以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为首要责任。作为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有其特殊性。因此,研究中国财政分权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财政分权理论及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希望可以对中国财政分权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分权化改革、财政激励和公有制企业改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积极推行公有企业改制的原因,基本结论是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显著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增收节支压力,但是分税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财政分权化趋势。这种财政分权化体制对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财政激励效应,地方政府具有很大的积极性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效率。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有企业及其他一些公有制企业的经营绩效变差,日益成为地方财政的包袱。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贡献却日益增加,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日益增大。因此,从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出发,对公有制企业进行改制成为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5.
梁媛 《特区经济》2006,(6):34-35
理解财政分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颇为重要。本文采用1953~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作为度量财政分权的指标,用实证研究的办法考察财政分权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文的回归结果显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的并不是财政分权的绝对水平,而是财政分权程度的变动。本文依据这一结果分析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央地间分权改革是我国调节不同层级政府间权责关系的一项制度探索,对于强化地方政府创新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与金融分权制度改革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金融分权均能有效促进城市创新,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动态分析发现,随着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两种分权制度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异化的动态变化轨迹。此外,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我国财政分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分权制度改革的匹配性较差,两类分权制度缺乏有效协同。因此,在有序推动分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要提高财政与金融两个领域分权制度的匹配性,最大化分权制度改革对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中,财政分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提供了激励,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不足等问题。采用各省市1994-2006年的资料,本文研究了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科技支出行为。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科技支出决策呈现出策略性行为特征。总体而言,财政分权促进了地方财政中科技的投入,地区间竞争的压力削弱了财政分权对科技投入的正向作用,而市场化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分权下地方政府提高科技投入的倾向。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应完善对于官员的考核制度,提高科技政策的权威性,加大对地方政府预算监督的力度,并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温娇秀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4):60-63
在Bazm(1990)、Davoodi和Zou(1998)模型的基础上,文章构造了一个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并利用相关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分税制改革对我国经济增长跨区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跨区差异,并且财政分权总体上扩大了地区差距。笔者认为,分税制改革后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差异所导致的地方政府行为的差异是造成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跨区差异与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以地方政府分权为主导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开始形成。可是由于转轨时期的特殊性,政策性分权成为地方政府分权的主要模式,地方分权缺乏稳定的法律基础,因此只有对地方政府分权进行规范化建设,才能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10.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选取我国2012年—2020年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空间关联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惯性效应,在空间上存在正向交互效应;财政分权与政府竞争推升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地与邻近地区间财政分权与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在正向空间互动效应。因此,今后应更加注意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长期潜在风险,优化中央支付在地区间的分配制度,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与邻近地区建立竞争合作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吴一平 《世界经济》2007,2(2):67-74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当前规制分权化背景下的地方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合谋问题,而合谋会导致规制低效率。基于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估计法对1998~2003年规制分权化的效果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规制分权化没有产生正面效应。因此,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14.
15.
地方政府行为的模式决定大国的分权绩效。本文在同一个框架下考察增长型地方政府的形成机制,并探讨了与此伴随的扭曲成本。本文发现,中央政府以政绩考核为核心的政治激励将地方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到增长而不是租金上,有效的财政激励保证了地方政府能稳定地分享增长果实;同时,对外资的竞争使得地方政府不能囿于本地既得利益。本文证明了为增长而竞争是财政支出结构扭曲的激励来源:降低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增加对公共物品的投入将提升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6.
孟铁平 《上海经济》2005,(Z1):58-6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就必须定位于实现财政体制的公共化。实际上,财政体制的公共化正是我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前进方向,是一个合乎改革逻辑的自然演进过程,并极大地推动着整个改革事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财政分权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财政自主权为主线,基于IMF和OECD不同的评估方法,对俄罗斯财政分权有效性提出了合理解释。虽然俄罗斯财政资源分权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定性评估却得出相反的结论。正是法律约束条件下的自主权不足才产生了较强的财政从属性以及非正式自主权的不良激励。这也是中国目前分权财政体制的重要特征。对该问题的研究对提高中国政府的治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simple model of a partially decentralized multinational firm (MNF) in competition with a rival firm. It is shown that transfer pricing can be used as a rent-shifting device by the MNF to compete with the rival. This arises because the MNF headquarters uses the transfer price to manage different subsidiaries. The specific value of the transfer price chosen by the MNF depends on whether the rival firm produces the intermediate good, the final good, or both and whether the rival is integrated or not. In particular, both decentralization and competition with a fully integrated rival result in lower transfer pr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