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财税政策虽取得了积极效果,但连续提高出口退税率已初显政策的无弹性,国家财力无法持续支撑大规模财政投资。本文分析认为,财税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上,而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首先解决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扩大需求包括扩大投资者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扩大有效需求、刺激经济景气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调整对投资征重税的税收政策可刺激我国的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通过对现行税制的局部调查,可体现税收鼓励消费的政策取向,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3.
促进中国总需求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在总需求结构中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才是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高效、和谐发展的有效选择.目前中国存在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的矛盾.中国政府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投资体制以及充分运用出口退税等财税政策,促进中国总需求结构的调整.扩大消费需求并调整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总量与结构,从而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财政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应继续贯彻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财源建设思路,将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由重点支持生产转向重点支持消费,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政策手段,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以需求促发展,以发展壮大财源。这是新时期财源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冯明 《税务研究》2023,(3):125-130
财税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在特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发挥作用,因而,相关政策理念和政策工具理应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完善。传统上,我国财税政策宏观调控呈现出三个典型特征:一是重需求侧,轻供给侧;二是重投资,轻消费;三是重广义政府部门,轻市场主体和居民部门。这些特征与此前阶段的内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相适应,具有一定合理性。然而,近年来,我国供给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主体面临的压力加大;宏观需求结构中投资占比降低,消费占比上升。面对这些变化,财税政策宏观调控的理念和工具箱也应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和丰富,由传统的“投资主导+广义政府部门主导”模式向更加健全的“投资消费并重+政府企业居民三部门均衡”模式过渡:一方面,在需求侧调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供给侧因素,围绕保市场主体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建立健全供给侧财税政策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在稳投资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消费在稳经济中的作用,加快健全针对居民部门稳消费、促消费、扩消费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蓄势待发。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收入分配关系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财税政策设计和执行存在诸多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政分配职能的发挥。从公平收入分配的角度完善财税政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引言:增量和存量——扩大消费政策的思考在应对危机过程中,中央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这些政策对促进消费较快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及时有效的。但是,消费需  相似文献   

8.
邱煜 《中国金融》2023,(22):50-51
<正>可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化配套改革:一是长短期财税政策搭配,合理推动消费提档升级;二是强化财政监管,保障促消费财税政策红利精准释放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恢复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外需疲弱压力逐渐显现,加快内需回暖、激活消费动能正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方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促消费列为国家经济复苏首要任务。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工具,未来财税政策应当进一步承担促消费扩内需、为经济蓄能加力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合理促进消费的财税政策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合理促进消费的财税政策与机制创新,阐述了对于四个问题的基本观点和认识,指出:应当注重提高低中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应该通过财税政策和其他方面的制度建设,消除社会成员消费方面的后顾之忧;应该通过一定政策手段,解决调动和发挥消费潜力的问题;应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抑制不合理的收入悬殊,抽肥补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能源局势的动荡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选择的必然趋势。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其职能对新能源产业进行适当干预。财税政策是各国应用较多的经济政策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前,河南省消费率偏低,消费倾向下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的增长。应根据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差异及变动趋势,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改善服务形式,促进了西部地区贸易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消费需求、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是西部地区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西部地区内贸和消费十年成就出发,分析金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问题,对未来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西部内贸发展和扩大消费的作用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税收再分配体系,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发挥应有的收入调节作用,致使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更趋恶化。为此,在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前提下,建立全面、综合、系统的税收调节机制,建立城乡有别、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失为现阶段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的财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于琦 《海南金融》2013,(9):28-31
近年来,我国将房产税视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和房地产调控的重要手段,力图通过发挥其扩大地方收入来源、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提高住房持有成本等作用,以此来改善地方政府财政结构,引导个人住房合理消费,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本文通过对目前沪渝两市房产税试点方案和成效的深入分析,以及比较国外部分地区房产税制度及政策效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就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房产税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纪尽善 《西南金融》2005,(12):12-13
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战略政策是我国改善宏观调控的现实选择。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都应实行倾斜财政金融政策,努力扩大投资需求;实行鼓励消费政策,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6.
观点精粹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文章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要优化政策举措,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一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二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17.
权威声音     
《中国金融》2023,(5):4-5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3年2月16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要优化政策举措,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一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二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20年,使我国民间具有了巨大的投资、消费能力。5万亿元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就是证明。扩大国内需求无非是扩大投资需求和启动消费需求;只有扩大国内民众投资、消费需求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依笔者之见,我国货币政策要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应着力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灵敏度;二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具有强大的导向性的政策效应,从而刺激公众的投资和消费。下文拟围绕这两方面内容就我国货币政策取向展开讨论。一、在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畅…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力量。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研究如何扩大消费需求绝不能脱离金融支持。防范风险型储蓄过快增长、信贷消费条件过于苛刻、流动性约束及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制约了浙江省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从金融视角出发,应立足于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加快新农村金融支持,调整金融结构政策,加大金融服务政策支持及完善金融环境和法制建设等有效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开展消费信贷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于消费需求不足和消费信贷管理办法不完善 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所以,要刺激消费需求,营造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合力,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