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力 《全国商情》2007,(6):116-117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第一个大“黄金时代”。中国以后的政治、经济、伦理、消费等思想理论无不发轫于此,而儒家的消费思想又独树一帜,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消费思想体系,并在中国经济思想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先秦的消费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的消费思想几乎都主张“节用”、“尝俭”,但是,各学派的观点又各有特色。孔丘的消费思想的特点是“用之以礼”(孟子语),墨翟是先秦诸子中对节用论论述得最、最详细的人,《管子》的侈靡的消费观在先秦时代则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德政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本文在对先秦儒家德政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概括的基础上。阐述了它的主要社会功能,最后提出了在当代实现先秦儒家德政思想的社会功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但是中国古代国家基本制度的奠基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理财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形成时期。文章以先秦理财思想作为研究主题,旨在通过研究探寻中国理财思想之渊源,考察其基本特征及其历史价值,冀以古为今用,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服务。  相似文献   

5.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的重要代表,又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继承前期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比较完善系统的法治思想。为秦朝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法治思想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有现实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的经济管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研究和发掘这一时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当今四化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先秦时期的经济管理思想,大体可概括为观时待乏、贵贱极反的经营预测方略;薄利多销、农末俱利的经营方针;讲求质量、加速周转的经营原则;"知所取与"的经营之道;智勇仁强的经营者素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商、周朝时期,我国就产生了养老慈幼、赈穷、恤贫、宽疾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先秦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德忠孝思想以及墨家的兼爱思想为中国现代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也是第一个将儒法合流的思想家,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集大成者.梁启超曾说过:"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 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的精华,又可以进行比较和批判,所以荀子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9.
董璐 《大众商务》2010,(10):208-208
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也是第一个将儒法合流的思想家,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集大成者。梁启超曾说过:"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的精华,又可以进行比较和批判,所以荀子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先秦社会的法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社会法治建设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社会的行政管理技术状况对法治社会建立的制约,最终导致了中国法治理念与法制社会建立间的裂隙。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代已有"秦学",战国"秦学"即是秦地反对法家改革的关中儒家、道家和杂家等组成的政治-学术联盟。它虽处于地下状态却是战国诸子百家中很有特色的一家。它力求挑动秦地改革中出现的隶农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以同情隶农的"为民请命"的面目出现,高举周公"仁道"旗帜的斗争策略,是秦国法家高压政策的伴生物。其主要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佚名的《周礼》。作为地下"秦学"中儒家的作品《周礼》,除利用隶农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外,还因地制宜地针对秦国法家强力抑制市场经济的政策,力主发展有严格管理的市场经济,多少突破了儒家轻商的戒条,且为中国市场经济在尔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考古学的视角切入,在回顾早期秦文化发现史的基础上,从“秦人族源问题”、“早期秦墓的特点”和“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三个专题出发,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早期秦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探讨。文章认为,独特的墓葬仪轨与器物组合反映了早期秦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东方商文化、东夷文化与西方周文化以及西戎文化互动、融合的结果,进而揭示了三代以来关中及中原地区以“东西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3.
秦文化具有鲜明的集权主义倾向,对稳固秦朝封建政治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视法治而轻视德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世的一个警鉴。秦文化追求浩大,追求奢华,使秦王朝兴建了不少浩大的工程。这些工程一方面加强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的统一,客观上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4.
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力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经济的竞争。秦国在秦简公时为了抵御强大的魏国侵凌,在井田制的基础上实行"初租禾"政策。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实行土地制度变革和奖励农耕的政策,通过发展农业,增强了秦国的争霸实力。秦汉以后,中国历代封建政府所推行的农业政策,实质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数字是人类对宇宙时空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描述的感性符号,数字"七"便是此类具有象征作用和神秘性能的数字之一。从出土简帛医方资料看,"七"不仅常常被用作巫术性疗法中的象征性动作如摩擦、击打以及唾的动量标准,而且常常成为巫方用药的剂量、物量以及对不同性别患者进行象征性动作及用药多少的一个标准,说明至迟在战国时期,数字"七"已成为中国早期数文化中富含神秘性和巫术性的"模式数字"。"七"之所以具有"模式数字"的性质,这与早期先民对于宇宙空间、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体生命节律的认知等因素有关,而简帛医方中"七"的大量出现也正是此类文化信仰在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战国及秦的官社时代是中国传统赋税制度的形成和定型时期。以租赋徭役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中国传统赋税制度———国家索取制度,并不能简单地以近、现代国家财政税收理论去观察、认知,而应认识到其本质属性乃是国家以土地国有权制度、国家权力、政治暴力统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式社会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秦地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先河:炎帝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炎帝文化,从狭义上说,是指以生活在姜水流域的炎帝为代表的农耕时代文化,即炎帝八代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总和。炎帝时代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大都发祥于秦地,是属早期秦地文化。它是华夏文化的先河,也是秦地文化对华夏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包头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论述消费不断升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分析了制约消费升级的主要因素,提出包头市应以居民消费升级为契机,加快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河南是家电下乡活动首批试点,在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村与城市消费市场增速差距,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收入低限制农村消费市场空间的释放等。通过对河南家电下乡活动的研究,给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带来不少启示,如增加农民收入是开发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改善消费硬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是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忠、孝、节、义的教育深入人心,故而在大多数封建皇朝灭亡的时候,总有一些臣子为这个皇朝殉节。只有秦朝灭亡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殉节的君王和臣子,原因就在于秦国和秦朝长期推行法家文化,过分强调以利益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道德教化,尤其是节操教育。秦文化这种缺陷直接导致了秦上层的道德堕落,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