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海猛 《中国广告》2012,(5):110-112
面对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城市品牌传播该做怎么样的思考?本文基于社会化媒体用户生产并传播内容与用户彼此间的关系为社会化媒体发展的双驱动力的认知之上,围绕社会化媒体时代城市品牌传播发起者的可知与未知、社会化媒体平台在城市品牌传播中的角色认知、政府机构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城市品牌传播中角色的认知、社会化媒体时代城市品牌传播渠道认知等几点对社会化媒体时代城市品牌传播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肖实 《商》2014,(12):77-77,72
社会化媒体即社交媒体。它的产生依赖的是WEB2.0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际社会传播的网络化。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移动平台下的社交媒体近几年的流行,催生出了一种新的营销传播模式,即通过社交媒体的沟通功能来进行公共服务或者营销。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社会化媒体上进行营销活动,通过社会化内容与受众达到精准沟通,从而产生与一般整合营销传播不同的机制。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内容任然是吸引受众最关键的环节,但是光有好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内容如何产生传播效应,精准传达给目标消费者?如何有效地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中来?如何构建品牌社会化媒体形象,让消费者能够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品牌,而不是只看到品牌的某个活动宣传?从一系列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和受众分析去整合当前营销模式,从而探讨一个可行的营销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广告不再只以产品为核心进行展示。网络视频、社会化媒体、搜索引擎等多种平台为品牌传播创造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媒介文本的碎片化、以平等关系为中心的传播互动、裂变式的信息传播路径等都是新型传播模式的表现,这些现象都对社会化媒体的广告营销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化媒体具有的原创性、动态性、公开性、个性化和碎片化等特点,对广告的传播特性、广告形态、营销价值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不同类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对广告营销的影响,并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例,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社会化媒体的传播优势带来的广告营销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美娟 《广告大观》2008,(3):140-142
其实,广告的本质,是没有变的,即使从所谓的网络1.0时代,跨入了目前网络2.0的阶段,广告并没有产生“质”变。广告要作的事情:了解你的消费者,解析你的产品,了解进攻的市场,掌握媒体特性,购买媒体,然后,说一个好的品牌故事,传播、传播、再传播,从中还念念不忘制造机会分化消费者对你的竞品焦点。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带来全球范围内媒体传播规律变化,同时对广告业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如今在信息过剩时代当中如何与消费者有效建立沟通?如何做出最能够让消费者理解和接受的广告?在这一课题当中,Cross Switch是电通公司给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营销时代的攻与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凌云 《广告大观》2011,(10):94-94
Web2.0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化媒体开始兴起,互联网的核心从信息转变成了每一个生活其上的网民。利用社会化媒体整合营销的作用将产品推广出去,让消费者讨论并进行口碑传播,这种方式比起强加于人的硬性广告而言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社会带来信息爆炸,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趋差异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新媒体也不断产生,如今,媒体传播已由大众时代迈向分众时代和个人化传播时代。新的技术手段、新的传媒思维日益受到重视WEB2.0时代的到来,使得一夜成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容易。而WEB2.0所带来的更多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个人化的广告传播形式开始流行.后大众传媒时代的新媒体经济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9.
卿财源 《广告大观》2009,(11):32-33
广告作为一种营销工具和手段,其作用主要是加快信息的传播。实际上,广告是一种保姆经济,需要为企业提供营销传播服务来获得收益。在大众传播时代,消费者对广告的信任程度高,广告则主要通过教育消费者、影响消费者来为企业营销服务。  相似文献   

10.
《成功营销》2008,(2):28-28
前瞻观点:对于媒介公司来讲,最大的挑战莫过于理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机会。2008年电视仍是主要传播渠道,但在传播渠道的选择和使用上,需要更大胆和赋有创意。手机广告的时机已经成熟,未来数字化平台可能遍布中国,无论是楼字,还是户外大屏幕,甚至连报纸也将走向数字化传播,所有的媒体都将走向数字化传播。 2007年影响力:实力媒体新增了百威啤酒这个客户,以及更多的中国移动的业务,同时在消费者洞察研究和传播策划等方面也获得了发展。  相似文献   

11.
谢洋 《现代商业》2008,(17):282-283
随着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介传播形式从大众传播转向小众传播,小众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与大众传播不同,小众传播时代的广告具有其特有的产生条件和特征表现.在小众传播时代,大众传播媒体逐渐细分并形成了众多小众媒体,成为现阶段媒介传播的宠儿.  相似文献   

12.
丁邦清 《广告大观》2007,(10S):135-135
时代在变,传播也在变。一方面是传播客观环境在改变。在如今这个传播过度的时代,强大的广告轰炸虽然有效果,但已经不再能达到以往那样的传播效果了,消费者的注意力时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越来越多的信息的干扰和稀释,广告的边际效应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是传播的主观环境也在改变。现在许多消费者越来越不再满足于单方面的接收信息,消费者在信息接受上的主动性与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微博作为一个新的社交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欢迎,它已经开始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微博正在成为社会化媒体中用户活跃度高,即时性强的信息发布平台和传播平台。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和独特的影响来增强微博客的新闻传播力,而在“微动力”的推动下新媒体时代的政界、商界以及传统媒体也借势微博产生了更多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媒体是企业成长的助推器,企业是媒体的战备性资源。由于媒体的分众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的市场拓展需求日趋旺盛,所以,媒体与企业的相互借力,是实现品牌传播深度和广度的重要路径。因此,建立基于广告价值最大化的媒企整合传播,在媒体进行创新节目形式等新运作模式的同时联手客户,互动消费者,从而实现社会,消费者,客户和媒体的共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商》2015,(20)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大众媒体时代垄断的话语权,传播呈现即时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特点,这一切都在改变着企业的营销传播环境,传统营销视野下广告与公关的分类已经逐渐难以解释新出现的传播现象。新的传播环境下,广告和公关逐渐将与消费者建立关系作为传播目标,以协同创意作为传播内容,将实时互动作为手段,广告和公关在目标、内容、手段上开始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6.
薛瑶瑶 《中国报业》2023,(15):210-211
在媒体融合时代,以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在新闻传播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自媒体平台在新闻传播中有着独特优势。本文辩证分析了自媒体平台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需提高新闻内容可靠性,完善监管制度增强新闻传播规范性等建议,为新时期自媒体平台更好履行社会职责,在完成新闻传播使命中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技术创新优化的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环境发生了转变,广告传播进入了数字化、数据化与智能化的时代,为广告传播的互动性增强、信息接触方式优化以及广告形式重构产生了驱动。在直播平台、电商平台诞生后,传统的广告传播方式逐步被短视频、电商直播及场景营销等新的方式所取代,致使广告传播的形态及理念均有所转变。为此,本文以新时代背景下媒介技术环境的分析为切入点,对媒介技术驱动下的广告传播新形态及新理念进行了逐一阐述,旨在为广告传播形态及理念的科学运用奠定基础,从而优化广告传播效果,驱动广告业的稳定与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深刻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变化,必须进行产品差异化策略,把社会化媒体平台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将站在营销的角度,试论如何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达到精准营销。  相似文献   

19.
《广告导报》2006,(10):132-132
《广告导报》:校园视频与其他户外新媒体相比有什么特点? CSO:娱乐资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媒体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在当今新的传播环境中,一切与消费者的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媒体载具,都可以成为有影响力的媒体。在诸多的新兴媒体中,“中国校园视频”媒体以其独特、精准的传播通路和实用的内容吸引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和广告主的关注。中国校园视频是针对大学校园的一个整合营销平台,包含校园视频、户外广告、网络互动等。  相似文献   

20.
原生广告得到重视,其实反映了现在消费者对传播的需求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厌恶那些强推和叫卖式的宣传,并选择回避或者视若不见的态度;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让消费者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传播,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他们会选择性地接受那些自己感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