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新一轮经济周期提升区域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了低碳经济的现代发展模式,研究了发展低碳经济对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影响,指出了湖南建设两型社会应倡导树立节能环保的理念、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最后,就如何加强低碳型城市群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可行的财税政策探索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路径,形成完善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为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制度保证,对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的示范点以及中部城市发展的中心,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两型社会推动的必经之路.本文以建设低碳智能新城--中国光谷·伊托邦为武汉两型社会的样本田,将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具体化、形象化,并且融合了低碳经济与信息智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为发展低碳经济推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作出了深度实践.  相似文献   

4.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其实质是要求节能减排、降低污染,而这也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通过介绍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说明了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并具体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5.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低碳经济"是目前经济发展的有益实践,也将进一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我国面临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双重压力,使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紧迫性。本文将从公共财政政策中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方法,试图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积极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低碳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方向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着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能否形成健全的消费文化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接着分析了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最后尝试建立起低碳消费文化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并对低碳消费文化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保护气候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这是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对湖南省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影响,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技术力量等方面分析了湖南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未来。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大学应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充分认识创建低碳校园重要性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低碳校园文化,落实全方位的低碳管理措施,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施,从文化、管理、科技三方面打造全方位的低碳型大学园区。  相似文献   

9.
随着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找寻了一条温和式、渐进式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也有很多年,但各方面改善情况并不乐观,问题多多。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现状的阐述,找出了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瓶颈,并同时引荐国外成功的先进经验,总结了有利于解决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发展低碳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新途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的主题,新型工业化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引擎"开拓经济发展的新主题。低碳农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面,低碳工业是新型工业化的主线,低碳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黄冬梅 《经济论坛》2013,(8):101-104
税收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促进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低碳经济是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充分体现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要逐步完善税收政策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低碳型园林已经成为当前园林发展的大趋势,这种形式的园林设计已经被许多大中型城市选择使用,其重要的生态、社会、以及经济价值正在体现。园林绿化行业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资源低碳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载体。低碳型园林对创建节约型园林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低碳型园林设计策略研究是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气候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势所趋。作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域,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文章重点分析了县域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低碳经济时代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找到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资金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融资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议题。本文分析了低碳经济融资的特点,指出我国当前低碳经济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融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实现途径,低碳城市是伴随着低碳经济提出的发展目标.对及时、准确掌握城市经济运行状况、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确保低碳经济系统始终运行在良性轨道上,研究科学、全面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综合运用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相关理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构建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克服了多指标评价中主观确定权重的缺陷.利用主成分投影法评价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并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江苏省低碳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略论低碳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建设低碳城市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我国要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其中,重塑价值观是根本、调整经济结构是基础、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是关键、创新投融资机制是物质支持、加强制度创新是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应"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雾霾天气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关于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世界各国能源和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建设低碳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方面仍处于薄弱的状态,在建设低碳经济过程中,我国应当构建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以确保其健康发展。基于此,从低碳经济多角度对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周灵 《当代经济》2016,(28):20-21
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本文分析了新常态下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成都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实际提出了成都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建设低碳消费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消费模式是推动低碳生产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建设低碳消费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低碳消费模式的引领作用,其次要大力强化企业、社会组织对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推动作用,最后要全面提高居民对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20.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经之路。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的产物,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近几年,我国"太阳城"——德州,在低碳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倡导低碳理念,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低碳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