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注册会计师的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准则,能为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司法会计鉴定业务提供制度保障,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注册会计师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制度规范,可以借鉴英美法系的法务会计业务内容,结合我国国情,以注册会计师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类型即鉴定业务、诉讼协助业务、非诉讼业务为依据来构建注册会计师的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准则体系,准则体系包括鉴定业务准则、诉讼协助业务准则和非诉讼业务准则。  相似文献   

2.
注册会计师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需要理论和制度的支撑。明确司法会计鉴定的概念和价值是构建注册会计师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制度的理论前提。司法会计鉴定人必须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鉴定主体是注册会计师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鉴定启动制度应该保障诉讼权利的实现。鉴定人的诉讼地位与普通证人同等,鉴定人出庭作证、接受询问和交叉询问,是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正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司法会计鉴定是司法会计的核心问题,本文论述了司法会计鉴定主体资格、司法会计鉴定管理体制、司法会计鉴定程序及司法会计鉴定标准、司法会计鉴定方法等五个问题。鉴定主体资格应采用“有固定资格原则”;鉴定管理体制应实行“集中型”的司法会计鉴定管理体制;对司法会计鉴定程序提出了由谁提起鉴定、由谁鉴定等五个问题;司法会计鉴定标准应以“普遍承认标准”为主,“实质证明标准”为辅。  相似文献   

4.
关于司法会计鉴定的基础理论问题学界一直没有形成较一致的观点。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虽然法律渊源不同,但事实上二者本质相同,都是为委托人提供财务会计资料证据或者专家鉴定意见的社会专业活动。在总结和评价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司法会计鉴定的概念、目标、假设、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对司法会计鉴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站在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和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角度,探讨司法会计鉴定的程序,故只讨论狭义的司法会计鉴定程序。从中国司法会计鉴定程序的现状出发,分析司法会计鉴定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位;实践中司法会计鉴定程序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司法会计鉴定程序框架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司法会计鉴定制度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会计鉴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司法公正性。如何完善司法会计鉴定制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文章立足于中国现行司法会计鉴定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我国一方面借鉴了英美法系专家证言的可采性规则,确立了鉴定意见的排除规则,以规范法官在审查认定鉴定意见时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移植了大陆法系国家的专家辅助人制度,旨在专家的辅助下,使控辩双方能对鉴定意见进行有效的质证。但是,我国法官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实际上停留在对鉴定报告书的书面审查层面,非庭前或庭上的实质审查。鉴定意见的实质审查和鉴定意见排除规则的有效适用,有赖于“审判中心主义”的裁判模式改革的推进。  相似文献   

8.
司法会计在办理经济犯罪案件方面发挥着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深入剖析了司法会计的涵义、性质,并进一步论述了司法会计与司法会计鉴定、社会经济鉴证、经济案件侦查等概念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秦永和  文生祥 《新智慧》2004,(4A):41-42
司法会计鉴定是司法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中相关的财务会计及经济问题,指派或聘请具有会计、审计等专门知识的人.运用财务、会计、审计及证据学原理与方法,对案件中的财会及经济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定的一项司法技术手段。通常司法机关送检的涉案账证如若资料齐全、记录真实,鉴定人员经过常规程序,运用会计和审计学的原理、方法实施检验鉴定就可以达到预期的鉴定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同时涉及会计标准和法律标准的运用问题。在两个标准有分歧的情况下,对同一事物性质的鉴定只能依据一种标准。会计人员与司法人员在对涉案会计事项鉴定中,不同的标准会交替成为相对的优势信息主体:在会计事项鉴定中,会计人员是当然的优势信息主体,必然遵循会计标准;在会计事项鉴定后的法律适用及其责任判定的司法活动中,司法人员是当然的优势信息主体,必然遵循法律标准进行判定。因此,基于优势信息主体决策规则,这两个标准的分歧可以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务会计人员出庭作证法律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务会计人员在诉讼中不出庭现象极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法务会计功能的发挥和法庭审判公正目标的实现;法务会计人员不出庭作证的根本原因在于立法本身的不完善;要真正解决法务会计人员不出庭作证问题,必须从三方面完善立法:确立直接言词原则或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明确法务会计人员出庭时的诉讼地位以及与出庭有关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法务会计专家辅助人与司法会计鉴定人的对抗制度。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注册会计师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性质、主体、对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责任 ,虚假验资报告的鉴定标准、鉴定机构 ,会计师事务所赔偿金额的鉴定及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溯及力。从会计专业法律教育、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事务所人员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会计师事务所规避潜在诉讼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医疗事故,涉及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由于受医疗事故界定、医疗事故鉴定和法律适用若干问题影响,司法机关有时难以正确立案和审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医疗事故的界定,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事故处理法律适用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佘祥林案中的“良心证明”折射出了我国刑事证据运用中的尴尬。“良心证明”不管从实质上还是从形式上分析,都不属于刑事诉讼证据而是证据线索。证据线索是获取证据的前奏,为调查取证提示方向,提供证据线索的行为在性质上是一种为国家分忧的行为,应予以肯定并奖励。通过对“良心证明”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当重新考量刑事证据定义,即证据是蕴含案件相关信息的物质载体;有必要在刑事诉讼法中对专门机关附加相关义务,以保障无罪证据或无罪证据线索得到调查。  相似文献   

15.
虚假验资报告的涵义在会计界与法律界存在严重分歧,而这种分歧的实质是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因此,如果不将验资报告的虚假与否作为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惟一标准,注册会计师通过审验过程的“真实性”来进行减责或免责的抗辩,则这种分歧不难解决。对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的鉴定,中注协出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暂行规则相关规定的内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在对民事诉讼实行检察监督的过程中 ,由于民事诉讼立法对抗诉制度及抗诉权限规定得不够明确 ,致使检察机关与人民法院在对诸多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偏差 ,并在行使抗诉权与审判权的过程中产生摩擦和冲突 ,严重影响了民事检察监督体制的顺畅运行。本文就其中存在的四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法律规定进行对比研究,本文认为香港法定衍生诉讼某些方面的制度设计可资我们予以借鉴。在公司治理机构不积极处理公司涉及的诉讼时,应允许股东代表公司介入诉讼。应增设法院听证程序,给予公司治理机构申辩的机会,平衡各方利益。当公司两名以上股东基于同一事实提出相冲突的诉讼请求以及公司治理机构对股东派生诉讼提出异议的时候,启动法院听证程序。  相似文献   

18.
在行政诉讼中,确定行政诉讼的参加人,收集行政诉讼证据,是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关键。行政诉讼的参加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行政诉讼的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勘验笔录等七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