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有幸部分参与了国家农村总体小康的研究,全程参与了广东农村总体小康的研究和验收。简单回顾过去的工作,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或者会对今天我们研究农村全面小康有一定的帮助。国家农村总体小康研究的过程1、国家统计局研究小康标准的原因。小康问题,是小平同志1979年最早提出来的。1991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先提出了一个60个指标的“全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同年国家统计局根据宋平同志的指示,开展了比较大规模的小康研究。2、国家农村总体小康标准的制定。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1991年9月,国家农调总队在西安召开了“全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总体上看,目前福建达到的小康是中低水平的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一、实现“全面小康”面临的问题 从“总体小康”到实现“全面小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经济理论方面有许多新的提法,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新提法”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拓展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1.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与20年前提出的“小康水平”相比,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更加丰富:“小康水平”着眼于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全面小康”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康水平”是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的小康,属于不全面、发展不很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是考虑到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均衡小康”;“小康水平”是以人均GDP…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从我国城乡现实来看,我国要在二十年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农村的任务更为紧迫,形势十分严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途径有多条,本文认为,必须要超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范围,以“非农化”的视角,即通过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形成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已解决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因此,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如何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就我国现…  相似文献   

5.
宋立芝 《经济论坛》2006,(12):22-24
引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崭新课题。它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同时又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化的社会概念,在国外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尽管经过20余年的努力,到20世纪末中国已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取得了一些有关小康建设的有效理论和方法。但是,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东部到西部,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求“不仅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全民共享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6.
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也是加速实现“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基础.文章对河北目前的城乡差距现状进行了比较与剖析,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总体小康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是党的十六大对实现小康目标的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小康的水平从低向高发展,小康的指标从不全面发展,小康的实现从不平衡的发展比较平衡转变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小康,是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小康,是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小康,是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作为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激发了亿万人民的极大热情。20世纪末,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中国老百姓几千年难圆的小康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为现实。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重大事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  相似文献   

9.
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根本任务,是历史赋予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责任。在当前,全力推进小康建设,又是全面贯彻中央四中全会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通过深化对涿鹿县情的认识,修订规划方案,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龙型经济带动,县乡工业为先,挂靠协作突破,项目投入保证,全力建设小康”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了“优先发展,重点突破,培育主导产业,创造规模效益”的具体措施。 抓工程 建基地 培植带动农村经济腾飞的三条龙型经济 在70年代“抓粮”、80年代“抓果”的基础上,尽快实现90年代“抓钱”的第三次跳跃,是如期实现小康的关  相似文献   

10.
钟志雄 《经济师》2003,(4):264-264
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开放 ,到 2 0 0 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但是 ,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 ,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文章就地方财政如何建设全面小康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就在全国迎来“十一五”发展时期之际,昆山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到2005年底,全市人均CDP、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5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也有6500美元)、16600元和8450元,并全部达到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昆山人为全国提供了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样本。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人民与贫困进行了一场坚决的斗争,2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贫困依然困扰着中国,发达地区也有反贫困的任务。进入新世纪,我们仍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向贫困发起新一轮声势浩大的宣战,打好反贫困的“攻坚战”,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从我国城乡现实来看,我国要在二十年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农村的任务更为紧迫,形势十分严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途径有多条,本文认为,必须要超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范围,以“非农化”的视角,即通过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形成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  相似文献   

14.
"全面小康"蕴含深刻的观念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娟  杨静 《经济论坛》2003,(13):85-85
自邓小平同志提出20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后,1991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小康水平的标准。小康社会包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党的十六大豪迈地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今后20年,我们党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政治制度到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全面小康”。通过学习十六大报告和相关文件以及对改革开放历程的回顾,我们对两种小康之间的跨越和由此反映…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时期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克文 《宏观经济研究》2006,(4):27-32,33,34
“十一五”时期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实现总体小康目标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现实基础,深化省情认识,抓住发展机遇,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6.
丘区农业镇乡位于山区和平原之间的“夹心层”,是全面小康的“瓶颈”,丘陵地区如何实现快速突破?对此,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试点示范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从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固确立起“全面发展”观1992年2月,当江苏扬中县在确定“提前建成小康县”奋斗目标初始之时,一些同志认为,建设“小康县”主要是经济指标,只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可“一俊遮百丑”,其他各项指标就“自然达到”了。针对这种认识,县委发动并引导全县开展讨论,纠正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简单化,强化了全面发展观念:“小康目标,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又对社会事业提出了要求;既要求充实生活内容,又要求提高生活质量;既需要抓好物质生产,又需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而,根据县情,提出了“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与农民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是我国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经过本世纪头20年的努力,农村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诸方面都将达到一个比本世纪初总体小康的更高的水平。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使农民增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成倍性增长上。惠及全民、以人为本、全面富足、政府支持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的新视角和新发展观。达到全面小康目标时的农民是生活全面富足、具有市场经营素质、崇尚科学素质、政治自主素质、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环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农民。  相似文献   

19.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小康目标后,有关全面小康的标志和标准问题引起很多人的研究兴趣。究竟用什么来衡量“全面小康”?近日,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合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提出,重新认识与私营经济相关的四大焦点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希望:第一,要重新认识资本和财富;第二,要积极培育“中产阶段”;第三,要保护私有财产;第四,要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王丹萍 《经济问题》2006,(12):20-21
自从我国“九五”计划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来,各地纷纷提出“科教兴市”战略,并积累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资料,这些信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科教兴市”战略实施的基本状况,也为我们对“科教兴市”进行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