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证监会和国资委称,为积极解决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证监会与国资委近期已认真研究了有关方面提出的采用“以股抵债”方式解决侵占问题的方案,原则同意进行“以股抵债”试点。据了解,证券市场中首家上市公司“以股抵债”的试点方案即将推出。  相似文献   

2.
2004年证监会与国资委原则同意上市公司进行“以股抵债”的试点,同年电广传媒正式宣布实施这一方案。“以股抵债”的推出可以看作是管理层对大市的长期利好,也有人说“以股抵债”漏洞太多,治标不治本。本文就“以股抵债”对上市公司财务影响,从盈利能力、资产管理比率、变现能力以及股权结构四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卓毅 《电子财会》2004,(11):42-45
备受市场瞩目的电广传媒“以股抵债”方案先后获得国资委的批准和股东大会的表决通过。第一例上市公司以股抵债方案可望得到顺利实施。据中国证监会、国资委有关负责人的权威解释,“以股抵债”是指上市公司以其控股股东“侵占”的资金作为对价,冲减控股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被冲减的股份依法注销。  相似文献   

4.
以股抵债是指控股股东以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份抵偿所欠上市公司的债务,上市公司相应减少注册资本的偿债方式。2004年9月上市公司电广传媒首家进行了以股抵债,将大股东湖南广电多年累计的欠款5亿多元与其在公司中享  相似文献   

5.
林敏  于胜道 《会计之友》2006,(1B):10-10
论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以股抵债”的本质、财务影响和规范要求。笔者认为,大股东采取“以股抵债”这一财务行为,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被动”的财务交易,从财务交易本身的性质看,它与股票定向回购非常类似,但也存在重大差异。“以股抵债”对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管理层应尽快出台办法,规范“以股抵债”的定价等行为,使各方利益得以平衡。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以股抵债”的本质、财务影响和规范要求。笔者认为,大股东采取“以股抵债”这一财务行为,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被动”的财务交易,从财务交易本身的性质看,它与股票定向回购非常类似,但也存在重大差异。“以股抵债”对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管理层应尽快出台办法,规范“以股抵债”的定价等行为,使各方利益得以平衡。  相似文献   

7.
为积极解决我国证券市场中股权分置和大股东侵占资金等问题,证监会与国资委认真研究了有关方面提出的采用"以股抵债"方式解决资金侵占问题的方案,同意电广传媒进行"以股抵债"试点.本文对"以股抵债"方式作了介绍并就其会计处理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股抵债产生的财务效应,最后,就如何更好地落实该金融创新方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关联方占款的现状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是我国证券市场特有的普遍现象,也是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自去年管理层提出“重点解决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以来,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速度明显加快,大股东资金占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以股抵债"的本质、财务影响和规范要求.笔者认为,大股东采取"以股抵债"这一财务行为,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被动"的财务交易,从财务交易本身的性质看,它与股票定向回购非常类似,但也存在重大差异."以股抵债"对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管理层应尽快出台办法,规范"以股抵债"的定价等行为,使各方利益得以平衡.  相似文献   

10.
唐凯林 《英才》2004,(10):16-16
8月27日中午,湖南电广传媒以股抵债方案终于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高票通过。有着“中国传媒第一股”之称的电广传媒成了自中国证监会、国资委启动以股抵债试点后,首家获得国资委批准,并通过了公司股东大会审议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2—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及其主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研究样本,检验董事会特征对公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类型的影响。在控制了上市公司的规模、行业、经营业绩和财务杠杆等因素的影响后,研究发现,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选择“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证明了董事会受大股东控制对于选择“国际四大”所的概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警惕"小股东"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里面,大股东控制一直是我国公司治理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比如像莲花集团,因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多次受到证监会的谴责。而在上市公司“莲花味精”的股权结构中,莲花集团这个大股东持股比例为58.82%。集团可以合法地驾驭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保证自己的意志在上市公司中得到体现。但是,我们在最近的研究中却发现:除了莲花集团这样的“大股东控制”之外,更严重的情况实际上是“小股东控制”。并且,中国证券市场中越来越多被小股东控制的公司,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在2004年19起公开谴责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上市规则,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带来的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屡禁不止,损害了许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本文首先就“隧道挖掘“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然后对其表现形式和原因及危害进行归纳和浅析,最后对上市公司等各方防范此行为提出防范措施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对其利润水平进行人为操纵,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隐患。为了使投资者加强信息甄别,以免在信息不对称下被蒙蔽,笔者将利润操纵公司的主要做法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希望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有所裨益。一、大股东控股大股东(含地方政府)在控股的产权结构下,为了上市公司的保“壳”,保“配”,一般先利用关联交易、资产重组、补贴收入等方式操纵利润以达到保“壳”、保“配”之目标,然后或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拉郎配”、“以肥补瘦”等,实现大股东之目的。很多上市公司是由大股东的一部分资产剥离所形成的。大…  相似文献   

15.
大股东资产注入(以下简称资产注入)是指大股东或其关联方将其持有的未上市资产注入到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上市公司以现金、其他非现金资产或向大股东定向增发股票作为支付对价。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纷纷将所属场外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大股东资产注入成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热点,引起广泛关注。根据王蕾蕾(2010)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论述了大股东占款问题的主要表现,得出大股东占款问题的存在将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状况、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营运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结论,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沪深交易所问询函监管的重要政策,以2013—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年报问询函数据为样本,考察问询函监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式问询函监管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进一步将问询函区分为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和未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发现问询函监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上。从大股东实施“掏空”行为动机看,“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内部控制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中更强。从大股东“掏空”行为实现的客观条件来看,“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在法治水平较低地区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界定了以股抵债的内涵与特征然后分析了以股抵债对公司股权结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的影响,指出以股抵债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最后阐述了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国有股减持和以股抵债的关系,提出以股抵债是为解决大股东占用资金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股票回购方式,是解决股权分置过程中针对特殊情况可能采用的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9.
小股东退出机制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制是人类对企业组织形式的一项重大发明。自从有了公司,就存在股权结构、股份比例和小股东。资本多数原则无疑确立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控制地位。无论英美法系的一元治理模式,还是大陆法系的二元治理模式,都不可否认地支持并应用大股东控制权概念。然而,控制权又常常使大股东因利益驱动等原因出现管理失效、利益流失、内部人控制、投资决策失误等“病症”,甚至出现违规担保、大股东占用资金、关联交易、以股抵债等恶意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股市“掏空”现象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违法违规的操作,如:擅自发行证券、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虚假陈述、擅自改变募股资金用途等。而目前最令人堪忧的莫过于上市公司的“掏空”现象。控股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基本规则就是先“包装”上市公司的业绩,利用上市公司圈钱,再从上市公司身上抽血。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0年底,ST康赛被大股东掏空6.9亿元,占上市公司净资产的708%;ST猴王被猴王集团掏走5.9亿元,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大庆联谊被控股股东挪用资金5.6亿,占净资产的70.8%,ST幸福被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