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刚  金丹 《经济》2012,(12):120-121
城镇化建设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历史变迁的过程,是城乡居民财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按户籍人口算仅为35%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未来二三十年,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我国把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大战略,也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开始较早,他们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得失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近年来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比较和分析,以期对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口年龄结构与城镇化的联系为主题展开研究,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城镇化的现状及相互关系,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以及与之对应的城镇化进程的关系;阐述了目前我国城镇化中面临的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一些矛盾。采用聚类方法分析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区域差异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不均衡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下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的发展决定了黑龙江省全面发展的速度,也是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与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人口城镇化发展进程比较缓慢,人口城镇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产业结构对人口城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城市群发展不完善、小城镇的人口聚集能力低、社会就业问题等一通过对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对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政策进行分析,以政策创新作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另一突破口,在政策方面为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为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提出新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镇化真正存在的问题不是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劳动力工业化,而是消费者城镇化落后于劳动力城镇化,出现了其他国家所没有或不明显的劳动力城镇化与消费者城镇化分离趋势。分离式城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劳动力过剩经济体在开放条件尤其是全球化时期的或有现象,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全球化和我国户籍分离制度以及高成本住房制度等结合的产物。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是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略有不同的新型城镇化,但就实质而论主要是劳动力城镇化,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口城镇化。当前我国城镇化真正存在的问题,既不是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劳动力工业化,也不是劳动力城镇化落后于消费者城镇化,而是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等制度性因素对从劳动力城镇化向消费者城镇化转变的制约和阻碍。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和经济减速阶段的到来,城镇化也将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提倡的新型城镇化,其实质是从城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转入第二阶段,加快推进消费者城镇化。为此,要着力解决户籍、公共服务全覆盖和低成本住房三个关键问题,统筹推进举家转移、稳定就业和农村先富人口三个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流通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与先导产业,但不同区域流通业发展极不平衡,通过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87%省份的流通业之间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当前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并不协调,二者对流通业影响的路径也不一样。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发现人口城镇化主要通过改善城镇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等来促进流通业的产出效率,而土地城镇化则更多地通过提高工业生产水平、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来促进流通业的产出效率;研究还发现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特别是相邻省份之间在流通业发展上存在竞争效应,城镇人口的跨省份流出可能会对本省份流通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土地城镇化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出水平对周围省份流通业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应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全面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1·中国城镇化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既不能片面强调以大城市或大中城市为主,也不能片面强调以小城镇或小城市为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总量已达13亿,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大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应当获得充分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各自的优势,使之互…  相似文献   

8.
张宗书 《生产力研究》2012,(7):114-115,123
区域城镇化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区域城镇化是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结果和重要动力,城镇化主要侧重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使城镇逐步扩大,其过程不仅仅是人口居住地的变更过程,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表现。城镇化是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结果,使用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进程进行剖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而完整地了解城镇化这一现象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规律。根据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过程进行剖析,将有利于引导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文明和社会进步所历经的必要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城镇化率、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乡差距也在逐步减小.现阶段,只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增长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存在导致“大城市病”更畸形发展的风险.以人为本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可持续性,解决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问题、生活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城镇化。同时,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推进中,我们要关切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相反,我国农村GDP远远低于城市,且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激增,这些因素导致空巢老人数量逐年递增。为了保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解决好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吴艳君 《经济导刊》2013,(12):63-66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第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化的内需动力产生严重的影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城镇化积极稳妥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完善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镇化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但是,城镇化发展存在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非协调性发展的问题.研究证明,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可以平衡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同时,借助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也可以为中国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护意义重大。实施以建立新区为基点的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古村落保护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古村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古村落新区的规划建设实现地域结构的转变,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基础的转变,居民迁入新区实现人口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聚集和旅游业的启动必然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经过一系列的转变,古村落城镇化的过程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2021,41(9):91-102
人口集聚的向度和深度调整,就会反映为城乡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利用"五普""六普"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以及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2018)从县域层面对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进行识别和区分,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县域层面人口双向流动对城镇化的空间异质效应。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的空间集聚具有明显的"节点"特征,人口自分散的区县向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市辖区的集聚过程十分明显;人口流入和流出的双向集散过程对城镇化有不同的空间非平稳影响;城镇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梯度性;人口负担反映的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机制渠道;人口集散过程通过地区人口抚养比调整机制对城镇化形成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非农化程度和人口密度也是城镇化实现的重要基础;市辖区依旧是城镇化中心,相比县城具有更强的人口吸纳能力;城镇化要选择何种路径是未来区县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护意义重大.实施以建立新区为基点的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古村落保护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古村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古村落新区的规划建设实现地域结构的转变,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基础的转变,居民迁入新区实现人口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聚集和旅游业的启动必然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经过一系列的转变,古村落城镇化的过程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城镇化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测度、分析我国及各省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基于城镇化率和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比较探讨我国及各地区的城镇化质量,结果发现:一是我国正经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人口由中部向东部流动比由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更为明显。二是人口流动使得流入省和流出省的城镇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在人口流出大省和流入大省表现尤为突出。三是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迅速增长,各地普遍存在着城镇化率高于其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状况,且有持续增长趋势,即各地存在许多没有非农户籍的人口,这部分人无法享受城镇化福利和待遇,这与城镇化的实质相悖,我国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温州各县(市)农村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城镇化与温州特色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从表象上来看,农村城镇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镇域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但实质上,农村城镇化是以农业发展为前提的、非农要素或产业在城镇聚集而引起农村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变化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对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改善三产业间的结构、增加人民收入和就业门路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温州是我国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和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其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自身的…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专业镇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谯薇 《经济学家》2006,(5):123-124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同时,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由此可见,城镇化建设与小城镇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所谓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衡量小城镇建设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其吸引人口与资本的能力,即能否吸引区域内外的劳动力和资本向城镇集中。…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1·8%,浙江省为54%。如何更好地推进城镇化,从而有助于实现浙江“三个走在前列”,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课题。一、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现状近几年来,随着浙江省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全省小城镇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数量上由少到多,又从多到少的过程,并成为农村人口和农村经济的重要集聚地。1·小城镇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浙江省建制镇数量为762个,比1998年的1006个减少244个。平均每个镇的建成区面积达5·34平方公里,比2000…  相似文献   

20.
贾舒宁 《经济师》2014,(6):15-16,21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生态环保为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城乡一体、四化协同道路的过程。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中,中小城市区域应占据主要地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合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文章围绕新型城镇化话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