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渠道转型的背景,并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渠道转型的思路进行总结研究,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渠道转型的实施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也是我国金融行业从传统到互联网金融的一个转变阶段.互联网对金融的交易成本、监管、信息管理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改革意义,同时也改变了金融行业的经营和服务模式等.本文以商业银行为例,以互联网对传统行业造成的冲击,提出互联网环境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策略,为我国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许晓华 《新经济》2016,(5):48-49
在大数据和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互联网金融以其快速、便捷、追求客户体验的理念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思维的转变。人们不断开始适应和追求这个新型的事物,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里,处在金融核心地位的商业银行既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快速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商业银行转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9,(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金融之间的相互融合越来越紧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快,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大。这不仅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引发"鲶鱼效应",对商业银行的创新与转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概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传统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结合成为新趋势.供应链金融业务不再是商业银行的专利,电商巨头、小额信贷公司都与商业银行相结合,挖掘该项业务的价值.本文对供应链金融思想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的新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营销策略优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实行转型升级是商业银行面对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新的战略要求.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互联网金融思维逐渐深入人心,这为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互联网核心思维的“大数据”战略深刻地影响着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在庞大的中国金融消费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积极探索以“大数据”战略为核心的转型方案,深入挖掘市场机会,成为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的重要手段.而商业银行要将“大数据”战略成功地嵌入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就必须对实施这一战略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准确的分析,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实事求是地进行战略定位,并围绕战略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而互联网金融的方便快捷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因此发展态势更为迅猛.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先进行简要介绍,而后剖析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最后对商业银行应对的转型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转型加速,各行各业的供需方式被打散重组,客户行为模式开始出现变化,客户的需求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速开始放缓,其他国家的经济经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复苏速度不及预期,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步入新常态.面对客户的新需求,以及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努力寻找新的创新点,升级自身的技术及服务,以谋求转型发展.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的当下,商业银行业不断借助新的技术,相继推出网上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电话银行等新的服务模式.而智能银行的出现,亦是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一个机遇.本文将从智能银行入手,分析智能银行的概念、优势、分类以及智能银行发展的必要性,由此引申出智能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6)
在"互联网+"时代潮流中,我国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文章从界定"互联网+"和普惠金融的概念及特征出发,探析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提出了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银行资产、负债以及支付结算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机理,然后选取中国2010—2018年79家商业银行数据,通过建立多元面板回归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具体关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明显的负面冲击作用,货币政策、金融发展程度等因素也对银行绩效有重要影响。影响机理的检验结果证实:互联网金融发展给银行的净利息和非利息收入都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冲击,进而影响银行绩效。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农商行、城商行等小型银行绩效的影响要大于全国性的大中型银行。位于东部地区、开展跨区域经营、创新能力强的银行能更好地应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新的金融生态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积极向金融科技转型创新是传统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6,(1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研究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显得十分必要且有现实意义。文章从分析制造业互联网思维产生的背景等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传统制造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从两方面提出了推进互联网思维下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指出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互联网金融发展给商业银行的启示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由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原因导致融资难,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利率体制,进而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造成冲击.本文探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提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正逐步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在网络上进行购物、支付、转账、理财、融资等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正一步一步染指并侵吞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其快速发展与不断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促使银行业重新认知自我与尽快同高新技术对接、融合和转型,寻求一条适合自我互利共赢的金融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零售业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并基于“互联网+零售”对传统零售业经营业绩、商业模式的影响视角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资产业务三大业务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引起金融脱媒并危及到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商业模式,其影响路径与零售业具有相似性.根据零售业苏宁模式、银泰模式的突围路径,本文提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两条策略路径——自身转型优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本文建议政府应在互联网金融监管、商业银行增长模式、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和商业银行结构优化四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得到迅速的发展,致使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业务压力.目前,虽然多数商业银行推行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但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金融就像双刃剑,为商业银行带来极大挑战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运营风险.为此,文章即将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进而阐述应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模式,并且凭借其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便捷性的特点以及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商业银行及其部分传统业务形成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概述,找到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点,并由此提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建议,商业银行应与互联网金融协同发展,趋利避害,积极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适应传统金融的变革,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推动着互联网金融的进步,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有着巨大的优势,形成了对商业银行的严重冲击,使得大量的客户资源被分流,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益.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的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二者的激烈碰撞当中保持自身的优势,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得以生存和获得更大的发展.本文将重点就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文章通过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科技发展和市场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即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本市场化程度加深以及利率市场化等。继而提出转型发展的路径,力求通过完善数字化转型策略、提高内控管理水平、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等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但同时也创造出新的市场机会和盈利空间.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挤压,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应顺势而为,抓住机遇,积极应对,逐步向服务无网点化、消费支付移动化、金融服务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为打造健康有序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