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汪德华  胡赛珠  陈颖 《乡镇经济》2008,24(11):25-28
文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归纳分析,了解到人们对于宁波乡村旅游现状的评价、未来发展的期待,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找出一个有效途径:合理利用民俗节庆文化,开发出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乡村旅游项目,以民俗文化传统来提升乡村旅游的空间。文章还提出了一些开发传统节庆旅游产品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民俗节庆活动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类型,对于旅游深具加值的作用。民俗节庆活动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本文从文化旅游的视角出发,结合民俗节庆活动本身所具备的旅游功能,探讨了如何增强和创造民俗节庆活动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日本民俗节庆及其对中国节庆旅游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舟 《特区经济》2012,(1):139-142
民俗节庆作为文化旅游的一个方面,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差异化发展。本文论述了日本民俗节庆旅游活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日本民俗节庆旅游的特点,认为在组织、内容、表现形式、节庆活动宗旨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对我国民俗节庆文化旅游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文化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文章对我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以从文化特色的挖掘、无形资源的转换、名人资源的推广、民俗资源的利用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度开发,最后从观念、利益、形象、交通四个方面提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享誉海内外.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初见成效,民俗生态旅游区风格独特.节庆文化旅游项目也得到了深度挖掘。“十一五”时期是旅游业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就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状况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其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促进城乡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经济》2011,(11):52-5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旅游业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以乡村生活、民俗节庆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以及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特点的温泉旅游更是其中两大亮点。近年来,大连市的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品牌影响力,日益成为大连旅游业大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银川市现有旅游文化特色定位不够准确,同时存在诸多问题。在重新定位的基础上,银川市可以从开发旅游纪念品、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开发旅游演艺产品、发展黄河金岸休闲旅游及特色会展业等几方面着手进行旅游文化特色创新。  相似文献   

9.
利用传统节庆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对于繁荣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乡村旅游必须紧跟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强旅游产品创新,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文章着力探讨了乡村旅游如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开发“传统节日”项目,并打响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品牌,以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海南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欠完善,活动内容较单一,经营管理欠妥善,服务水平跟不上,宣传力度较小。其发展对策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开发特色产品,增加民俗内涵;制定科学规划,加强支持引导;加强岗位培训,定向培养人才;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地方品牌。  相似文献   

11.
在对四川南江县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将旅游资源划分为8主类、25亚类、103个基本类型.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南江县文旅资源类型全、丰度大、品位高、组合好、特色优.应紧抓旅游资源五大特色,寻根地学文化引领,发挥"旅游+文化"、红色文化旅游串联、乡村文化旅游辐射作用,布局"12822"空间结构、设计4个品牌、7种产品、构建6类融合工程的实践创新模式,促进地方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2.
梁祝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略论——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是我国梁祝传说最有影响的地区之一,梁祝文化资源丰富。应通过加大梁祝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联手打造梁祝之路旅游线路,共同宣传梁祝旅游形象,深度开发梁祝旅游节庆,发展梁祝文化创意产业等措施加强梁祝文化保护与开发,提高浙江旅游国际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恭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自2003年以来,乡村旅游人数逐年增长,近年来每年的游客数已达50万人以上,并以赏花、摘果和农家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然而目前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景点规模小且布局分散,缺乏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本文认为,要做大做强恭城县的乡村旅游业就必须整合旅游资源、突出旅游产品异质性特色、打造高品位的旅游产品。以县城为中心,打造融休闲农业、民族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点;成立恭城县乡村旅游合作社,统筹协调各乡村旅游点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4.
成都郫县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进 《乡镇经济》2009,25(7):76-79
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考察郫县乡村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对发展郫县乡村旅游提出对策和建议,指出郫县乡村旅游应该有效整合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并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融合能够活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能够丰富旅游内容,促进旅游发展,增强游客互动性和体验性。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在梳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概念内涵和类型属性基础上,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DART模型,构建消费者、政府、传承人与企业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机制的分析框架,创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表明,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了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企业单边传统封闭的垄断局面,提高消费者的旅游消费体验质量和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产业融合视域下江西罗霄山区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艳萍 《科技和产业》2021,21(5):235-238
江西罗霄山片区内分布着5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区域产业发展的交通区位条件日益改善.在产业融合视域下,传统村落要以旅游产业为引领,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主导,以创意产业为补充,文旅农商融合发展,从而促进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亚玉  董菁 《改革与战略》2011,27(2):114-116
文章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特征。文章认为,应通过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环城游憩带、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和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等开发策略促进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冉冉 《特区经济》2021,(1):112-114
在快速的新型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自2012年国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以来,为乡村文化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乡村旅游与文化保护相互影响,两者的实施主体与地域空间基本重合,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创意同时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化创意视角出发去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实地调查、文献分析以及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为乡村旅游优化升级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省首批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及建立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其空间结构和分类特征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样本点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分布高密度区域主要在山西省中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北部和西部分布密度较低。山西省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大量资源,五种乡村发展类型中,特色文化型村庄占比最大,休闲农庄和城郊发展型村庄相对较少。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