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宏观看,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对于经济周期有不同特性,银行体系风险的宏观性、系统性特征决定了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的互动性;从金融结构看,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工具上存在相互依赖性,中央银行的货币监管与银监会的机构监管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互依赖性;从运作看,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分立后应防范可能出现的决策效率降低,信息共享应当成为二者协调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从直接原因看,其形成来源于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动的货币投放,实际上流动性过剩也是目前的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明确对冲过剩的流动性应当成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关键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从各省市“十二五”规划看,投资拉动型价格上涨值得警觉。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是必然趋势。从中国的情况看,2013年的货币政策将高度关注通货膨胀,高度重视物价稳定。  相似文献   

4.
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多年运作的实际看,虽然它们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各种结果,即政策效应,与政策本身所期望的...  相似文献   

5.
1993~1997年从紧的货币政策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开始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严重的通货膨胀由1995年开始得到了抑制。1998~200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出现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影响,我国形成通货紧缩的局面。基于此,从1998年起正式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6.
王芳 《中国经贸》2014,(21):111-112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基本职责,作为基层人民银行特别是县级人民银行机构,如何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目前的实际效果看,货币政策在县域传导中,遇到较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宏观问路     
当前的货币政策从总量上看是偏松的,但政策已经开始面临局部过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东 《西部论丛》2010,(1):52-53
2009年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方面对我国一年来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另一方面,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强调要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货币政策的取向看,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正在或将发生细微的变化,其背后的“玄机”寓意深长。  相似文献   

9.
《宁波通讯》2013,(3):12-14
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从国家层面看,确定了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总基调,特别是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和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整,为推进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民银行总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政策的实现,但从基层银行执行情况看,效果不十分明显。为什么在积极的财政攻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时期,贷款同比非但没增加,反而又会下降呢?我们认为,其原因是:一是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灵敏,甚至在货币政策执行中发生扭曲,即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办法与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不适应。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为了刺激投资,启动经济,我国连续7次降低利率,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即货币政策失灵。一、货币政策失灵的原因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造成货币政策失灵的原因多是来自转轨时期体制性方面的。1.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完善,造成银行的...  相似文献   

12.
李松 《新财经》2011,(8):30-31
从信贷总量看,紧缩的货币政策会让整个经济体贷款总量减少。因此,加息会让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但在国内并非如此,这得从信贷结构说起。  相似文献   

13.
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是要看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和中介目标的传递,最终目标是否朝着中央银行合意的目标区间移动。如果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及最终目标均及时达到了预计的区间,就说明货币政策效应发挥充分;反之,则说明货币政策效应没有发挥充分。  相似文献   

14.
叶檀 《宁波通讯》2012,(16):50-50
从目前数据看通货膨胀略有回落,但从长期看还是会一直维持在高位。因为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没有解决,更重要的是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还没有拟定。尽管目前处于紧缩的过程中,但由于不是过于紧缩,因此通货膨胀在一段时间内会继续维持高位。对中国未,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并比较了东亚中日韩三国货币-产出比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推动力,发现从指标水平值看,中日两国一致性较强,都具有较高的货币一产出比,而韩国则差异明显;从指标增长率和主要影响因子看,中日韩三国呈现出互有交叉的共同性.在此基础上,该文认为,中国超额货币现象是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缺失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在货币变量上的现实折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处于后危机时代,经济回暖向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巩固经济刺激政策成果、推动经济全面恢复、预防通胀风险,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使命。从理论上看,货币政策属于总量政策,主要通过经济总量的调节来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应作了剖析,着重分析了转型时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制度的、结构的缺陷,从而指出我国目前在启动经济中尚不具备实行货币扩张政策的一系列条件和基础,为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与结构调整,进一步重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产权导刊》2009,(12):46-46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方向上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就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而言,促进经济增长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来说更重要。但同时,在方向和基调不变的前提下,不排除货币政策某种微调的可能性。微调的顺序可能是:首先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收缩流动性;  相似文献   

19.
在改变经济发展过程中时时出现的各种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现象,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各国都在针对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国家里,中央银行主要使用间接货币工具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整是有其使用周期的,尤其是通过间接货币工具,我们称之为货币调整周期。  相似文献   

20.
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看,物价与资产价格上涨的联系并不密切,两者的推动力量并不完全一致。货币政策调控既要关注CPI价格,更要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的上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