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人研究农村非农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对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变革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农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从二、三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83.1%下降到1998年的81.9%,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6.9%上升到了1998年的18.1%,20年中第三产业比重仅增…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20年来,温州市农村发生了一系列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伴随着农民的日渐富裕和乡镇企业的成长壮大,全市小城镇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涌现出一批经济发展特别快,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农民人均收入较高,人民生活接近或达到小康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一、小城镇发展现状和发展动因据温州市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乡镇305个(不含9个城关镇),农村小城镇从1978年的18个已经增加到了1997年的133个(不含9个城关镇),增长了7倍多;全市133个建制镇土地面…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建制镇由1979年的2361个,发展到1997年的16535个(不含城关镇),小城镇总数已达4.7万个,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全面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是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必由之路,对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广阔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小城镇建设的目标谈几点看法。一、小城镇建设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张叶 《浙江经济》1998,(6):62-62
浙江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比较早。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小城镇迅猛发展,到1995年全省建制镇已由1978年的167个增加到965个。小城镇数量的大量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与小城镇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总体而言,小城镇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小城镇数量增加使耕地面积减少。近20年来,浙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的实质是实现西部的工业化,而实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推进城市化。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必须首先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大通县近年来在城镇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无论建制规模、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城镇化水平还是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均处于落后地位。全县43.8万人中农业人口34万人,城镇人口不到10万人,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7.6%。转移农村人口,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发展小城镇,促进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今年6月,根据我省不同类型的农村小城镇群体结构,我们分赴常德、怀化、自治州、衡阳和郴州5市(州),着重就财政部门如何进一步支持小城镇建设、加速小城镇的发展步伐进行了为期20余天的调查,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对策。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一、财政部门在支持小城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1998年底止,全省小城镇已发展到987个(含县城关镇,下同),比1994年增加218个,镇区总人口达933.34万,比1994年增加267.4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59.84万,占小城镇总人口的59.98%,比1…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型城市,是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桥梁,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国强民富有着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 目前闽北山区南平市拥有建制镇79个,占乡镇总数的60.9%,比1984年增加约3倍;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比1984年上升19.2%。实践证明,农村小城镇的兴起、发展和壮大,打破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人口聚集、经济聚集和基础设施聚集效应,是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具有强大生命…  相似文献   

8.
邓程  阳雄 《乡镇经济》2000,(5):17-18
地处湖南省西北的安化,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是个集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安化县委、县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振兴安化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全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5年来,全县小城镇建设投资超过 3亿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达 1. 5亿元,相当于 1949至1994共45年投资的总和。至 1999年,全县建制镇达 16个,占乡镇总数的 54%,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 17.6平方公里,人口达20万,人口城镇化水…  相似文献   

9.
大批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事情。截至1996年底,我国建制镇已达15779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也已达31531个,目前居住在小城镇的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4以上。浙江省到1995年底建制镇已达965个,比1978年增加5倍多,集镇达1216个,全省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4.1%增加到30%。小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源动力。本文从温州市瓯海区永中镇城镇建设个  相似文献   

10.
作为山东省的老工业基地 ,淄博市的工业化水平一直比较高 ,1978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就达到最高点 ,为76 %。其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大 ,二产的比重开始逐步减小 ,1998年为58 %。1998年全国三次产业比重为18 :49 :33 ,淄博市的三次产业比重为10 :58 :32。正是由于农业比重的迅速下降 ,使得其城市(镇)化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全市总人口403.68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293.40万人 ,非农业人口173.4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2.7 % ,比全国高出40多个百…  相似文献   

11.
丁萍 《上海改革》1997,(11):37-38
近几年来,闵行区利用区位优势,借助经济实力,加快小城镇建设,迅速走出了具有闵行区特色的城镇化建设之路。目前全区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非农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从1992年的47%上升到1996年的58.5%。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扬“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至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由124亿元增加到6748亿元,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1%,由2.7亿元上升到856亿元,居全国第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6%和8.7%…  相似文献   

13.
刘敏 《开发研究》1986,(3):49-51
小城镇的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甘肃省小城镇(建制镇)已经从建国初的80多个发展到1984年的83个.城镇人口由91.6万发展到414.5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0.57%。乡镇企业总产值逐年增加.1985年达到17亿元.相当于1972年全省的农业总产值.有66万农民由农业转移到了各种类型的工业中.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小城镇的作用,加速振兴经济的步伐.提高乡村城镇化水平。这是甘肃省必然面临并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永州市小城镇建设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至1998年,全市小城镇已发展到108个,比1978年增加了92个,建成区面积达88平方公里,增加7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19.4%,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全市每13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建制镇,每21平方公里就有一个中心村,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永州市为依托,以县城和建制镇为纽带,以乡集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具有湘南特色的小城镇网络体系。笔者认为,当前永州小城镇建设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力求突破。一、要在思想认识上把小城镇建设列入拉动区域…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在农村减贫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按照官方贫困线标准,1978—1999年,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412万人。但有研究表明,在1978—1985的7年时间里农村贫困人口就减少了一半,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达到10.0%,这一时期全国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1986年以后,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明显趋缓,到90年代中期,贫困人口停止下降(Khan,1999);即使按官方贫困线标准和统计数据,90年代减贫速度也是趋缓的,而这一时期(1990—1…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必然途径。加快城市化步伐,从县一级区域来说,着重是要加快中心城镇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平阳县的小城镇建设异军突起。全县现有建制镇17个,占全县乡镇总数50%,集聚了全县70%的人口、95%的工业和87%的专业市场,其中有2个镇进人全省百强乡镇行列,4个镇进人温州市30强镇行列。  相似文献   

17.
刘震天 《开放潮》2004,(8):62-63
小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演化,越来越多的人转向非农业,并在某一地区集居逐渐形成小城镇。目前我国小城镇主要有县(区)属建制镇、乡级镇及村镇三种类型。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工业迅猛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注入了大量资金,仅“七五”期间乡镇集体企业利润用于小城镇建设资金就达20多亿元,从而促进了小城镇的壮大和繁荣。1989年,全国建制镇已由1953年的5400个发展到11000多个,另有乡级镇约4.5万个。小城镇作为我国农村政治、经  相似文献   

18.
住宅的科技产业化金逸民我国住宅建设发展很快,尤其是197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巨大的建设量,且住宅消费持续增长。1978年到1994年全国城镇新建住宅23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97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3.6平方米提高到7.7平方米,农村...  相似文献   

19.
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城镇体系,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如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17.9%,而2013年则上升到53.7%,充分显示了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令人惊奇,特别是近10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以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高。然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数量的增加,更加剧了城镇  相似文献   

20.
林文丹 《发展》2006,(7):38-39
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为4,56亿,占总人口的36.09%,比1990年增加9.86%。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关系密不可分。相关资料显示,1978—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从不足200万人增加到9900万人。农民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增添了许多问题,如何对农民工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