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房价的节节飙升,投资性房地产日渐成为备受企业青睐的投资方式之一,而对其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也因此成为各大企业关注的焦点。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予以确认,并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入了该领域。根据准则的要求。企业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同时规定,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大多数企业考虑到公允价值模式下利润波动幅度过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评估难度大而适用范围小、公允价值模式具有不得回转的硬性规定等因素,还是选择采用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相似文献   

2.
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财政部最近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本文从该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两种计价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难点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房地产企业在运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并谨慎选择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3.
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财政部最近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本文从该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两种计价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难点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房地产企业在运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并谨慎选择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4.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自用房地产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范畴。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是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两种计量模式,二者的适用范围、会计核算方法各异。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本企业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企业越来越多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本文主要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窦立红 《时代经贸》2007,5(9Z):102-102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文章认为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可按照成本价值和公允模式价值两种方法进行后续计量,并且不能随意变更。  相似文献   

7.
随着投资理财观念的改变,以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为目的的投资性房地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工具。尤其是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节节波动,更加刺激了投资行为的增长。自《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实施以来,企业及很多的教材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较为混乱,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很模糊,文章就企业实施该准则过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负面影响提出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云霞  洪家璧  周艺 《时代经贸》2012,(20):205-205
我国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规定了两种计量模式,一种是成本计量模式,另一种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目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仍较少,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估值技术的提高与准则的完善等,公允价值计量模武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比率将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宋晓瑜 《时代经贸》2012,(24):249-249
公允价值是现代会计最新的计量模式,且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根据最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就是对其的一种肯定。本文就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准则颁布的四年内一直被各大企业冷落的原因进行探讨,并从其被冷落的原因方面提出应对意见。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提出企业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1]从理论上来讲,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量模式相比成本模式更能客观准确地反应其当前的资产价值,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取代成本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实际上,几年来上市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选择并非如此。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选择如此谨慎?文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就推广和完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庆平 《时代经贸》2014,(6):385-385,387
准则规定,在进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有确凿证据表明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也没有规定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就使得许多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有“选择”,或暑“不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自由。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广大空间·究竟哪些企业会选择公允价值模式。哪些企业会依旧选择成本模式?为什么大部分上市公司依旧采用成本模式,是因为公允价值技术上难以取得。还是另有原因?  相似文献   

12.
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种新颖投资保值方式,备受一些企业青睐,但如何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却是会计准则需要规范的一个新的领域,最新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相关准则在定义、内容、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进行国际分析、比较,提出一些结论与启示,我国在条件成熟时,应适时推出这一方面的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13.
投资性房地产两种核算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如何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主要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核算模式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大核算模式给企业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9,(5)
目前,投资工具不健全、投资收益计量工具落后是中国市场中最制约房地产发展的问题,这也限制了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到2018年为止,共有354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但应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司不过百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公允价值模式的采用在呈上升趋势,故对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相关问题研究成为我们要探讨问题。所以,我们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研究,得出其对企业资产、利润、现金流以及信息披露的影响,更清楚的了解,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意义所在以及结果是否对公司价值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本身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只有少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有历史成本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阻碍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应用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新准则已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今明两年将会扩大实施范围,而当前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主要投资手段之一。新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有了进一步的划分,在保留现行实际成本计量属性的同时还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在实施中,因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可能产生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运用新准则,应做好以下方面,加快会计理论研究、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引入先进的估值方法、提高会计审计执业人员素质等。  相似文献   

17.
范卫玲 《经济研究导刊》2009,(34):108-109,124
由于企业持有资产的意图或情况发生变化,根据准则规定应进行资产计量模式的转换,重新计量资产价值,并按新的计量模式进行会计核算。而这,也必然引起所得税的纳税调整问题。对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转换的会计处理变更和所得税的纳税调整,以相关会计准则、指南、税法为依据进行探讨,对转换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赋予了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自主权,当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时,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企业相关利益集团出现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做出不同投资决策行为,因此,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最终会影响到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果。本文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计量模式选择进行分析,提出了选择并运用正确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浅议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确认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金梅 《生产力研究》2008,(10):152-153
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理作了明确规定。文章分析了现行制度中投资性房地产处理的缺陷,介绍了新的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的两种计量模式,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项带有投资性质的非金融资产,其确认和计量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予以确认,并首次在对非金融资产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提升并影响企业资产价值,并给企业带来更多有利机遇,有利于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但在推行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还有待进一步守善,本文主要介绍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