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基于SBM-Malmquist指数测度和分解了1994-2015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近海捕捞业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LCTFP),然后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近海捕捞业LCTFP年均增长率为3.26%,其中黄渤海海域对其贡献度为3.90%,东海海域的为4.32%,南海海域的为1.18%;(2)我国近海捕捞业LCTFP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反而制约了其增长;(3)近海捕捞业发展水平、功率控制政策对近海捕捞业LCTF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CO2排放强度则表现出负向作用,单船吨位与LCTFP呈U型关系,渔船数量控制政策的作用效果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我国1996—2012年省域近海捕捞业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以之为基础推测了近海渔业资源衰退速度,并对各省份技术效率演变趋势及省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加速,近年来年衰退率为5.6%以上,各省域近海捕捞业技术效率差异显著且不收敛。本文提出了近海捕捞业要素投入每年按一定比例消减、捕捞能力消减分省设立目标、加大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渔业资源衰退、渔船节能减排、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压力下,短期内海洋捕捞业经济增长日趋困难。技术效率是评价渔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界定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渔业经济增长水平。双拖网作业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捕捞方式,本文以海州湾37艘双拖网渔船为研究对象,利用DEA-Tobit模型,分析其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仅有16.2%的海州湾双拖网渔船处于技术有效状态;渔船主机功率、渔船船体长度、渔船船龄以及燃油补贴对其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年出海天数、船长从业时间和年总成本对其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渔业资源衰退、渔船节能减排、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压力下,短期内海洋捕捞业经济增长日趋困难。渔业技术效率是评价渔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界定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渔业经济增长水平。单拖网作业是中国近海一种重要捕捞方式,本文以海州湾70艘单拖网渔船为研究对象,利用DEA-Tobit模型,分析其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仅有20.0%的海州湾单拖网渔船处于技术有效状态;渔船主机功率、渔船船体长度、渔船船龄以及燃油补贴对其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年出海天数、船长从业时间和年总成本对其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海洋捕捞业是事关国计民生、高风险、高成本的产业,渔船燃油成本在整个捕捞成本中占比较大。为了在缓解渔民生计困难的同时养护渔业资源,我国多次进行渔业油价补贴政策的调整。通过分析山东省胶州市2018年与2020年补贴公示的渔船情况,选用相同船名且渔具名称中的油补标准相同的122艘渔船来对比研究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对海洋捕捞渔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贴政策标准总额下降2386,300元,下降幅度为19%;平均每户家庭标准补助减少25,691.46元,减少幅度为19%;渔业补贴标准金额降低,渔民可得到的转移性收入在减少。2018年和2020年渔民遵守渔船管理规定的规范率分别为86%和99%,渔民遵守管理规定的意识在增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渔业补贴政策、提高渔民补贴意识、保障渔民生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渔船燃油补贴依据我国国情提出,有其自己的特殊性。油补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双控"政策,即渔船船数和功率指标实行总额控制,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实施油补,不会造成出海捕鱼的数量增加,更深一步,不会造成渔船过多以至于造成过度捕捞。燃油补贴的发放,使得功率指标转化成渔民的一项可支配资产,可进行买卖,同时也为渔民的融资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除此之外,目前渔民的运营模式也变得金融化,使得渔村金融的繁荣,充满活力。因此,燃油补贴在改善渔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改善着渔民的运营态势。  相似文献   

7.
湛江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占全国的8%以上,海洋渔业资源极其丰富,为湛江发展海洋捕捞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论文从捕捞产量、渔船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进步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介绍了湛江海洋捕捞业的发展现状,定量分析了捕捞量以及捕捞效率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随着2004年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的生效,湛江海洋捕捞传统作业区域大大减少,捕捞能力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同时,湛江海洋捕捞业还面临诸如捕捞基础设施不足、科技含量偏低、转产转业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刘栋 《山西农经》2020,(5):14-16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近海捕捞业1988—2018年沿海11省市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对技术效率的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近海资源不断衰退的背景下,我国近海捕捞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逐年降低,技术进步效应远超技术效率带来的影响,但是这种效应逐年降低,技术效率变化影响比重增大并且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在渔业"双转"政策的背景下实现剩余捕捞能力的有序退出,切实掌握渔船捕捞效率对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运用DEA模型对不同类型渔船效率进行分析,并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类型捕捞渔船对渔民生计策略转型意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拥有不同类型渔船的渔民转型意愿不同,大、中、小型渔船捕捞效率差异化明显,大型渔船捕捞效率最高,中型次之,小型最低,拥有不同类型渔船的渔民转产转业意愿也各不相同,低效小型渔船渔民拥有较强的转型意愿但难以实现。因此,转产转业政策应更向小型渔船渔民倾斜,主抓小型渔船的减船转产,建立渔船报废制度,逐步淘汰旧型渔船。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渔业用油补贴政策的完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石油价格改革后福建省的渔业用油补贴政策,并且针对该政策在补贴原则、对象和标准等方面的不足,提出补贴受益者应为从事第一产业的所有机动渔船在册渔民,补贴政策应体现出船网工具指标的控制、海洋捕捞业作业结构调整等渔业大政策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正3月13日,"十三五"渔船管理"双控"和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责任书签订仪式在农业部举行,由农业部分别与11个沿海省(区、市)签订责任书。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明确,到2020年全国压减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为此,农业部组织制定了"双控"和总量管理责任书,分别限定了沿海各省(区、市)到2020年海洋大中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数、海洋  相似文献   

12.
关于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对捕捞业实施捕捞许可制度”是新《渔业法》为捕捞业规定的一项基本制度。而2000年,农业部首次开展的全国海洋渔船普查显示,我国现有海洋捕捞渔船24.43万艘中,无渔业捕捞许可证、渔船登记证书、渔船检验证书的“三无”渔船有6.72万艘,占27.5%;三证不齐的渔船5.09万艘,占20.8%,统计结果令人吃惊。这些大量存在的未经许可入渔的船舶是造成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失控的主要原因。维护海洋渔业发展、严肃捕捞许可制度,加强对渔业捕捞许可证的管理已刻不容缓。 1.渔业捕捞许可证批准发放 新《渔业法》第二十三条对海洋渔业捕捞…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捕捞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选取浙江省为代表,从产业链的视角对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捕捞产量、渔获构成、渔船现状、作业方式、从业人员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海洋捕捞业主要存有捕捞强度和捕捞产量居高不下、捕捞种类以鱼类居多、作业方式结构不合理、渔业从业人员结构有待调整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以及捕捞渔民养老较难等问题。最后,针对当前存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优化海洋捕捞业产业结构,完善海洋渔业产业链。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海洋捕捞规模迅速扩大,有力带动了沿海地方经济。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加上海洋污染,使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急剧下降,1997年以后,渔民们就觉得渔业资源明显差了,捕鱼难了。特别是2000年以后,出海捕捞入不敷出现象已不新鲜,大批渔船长期停港,捕捞业陷入严重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渔船该怎么办? 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实行政策上调控,法律上限制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多年来,我国渔业过度发展造成捕捞能力严重过剩,急需做"减法"。国家调整完善了"十三五"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今年的海洋伏季休渔期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科学延长休渔时间,让渔业资源得以恢复。不少地方的渔民反映,海鲜个头和数量都明显好于往年。消费者则感受到市场上的海产品货源格  相似文献   

16.
<正>为缓解因燃油价格大幅上涨给捕捞渔民造成的生产生活困难,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政策。我市每年发放补贴2648万元,共有5555艘渔船受益。目前,为了保护渔业资源环境,引导捕捞渔民逐步减船转产,我市制定了《重庆市2015-2019年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蓝色粮仓"建设,可充分挖掘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供给潜力,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近海捕捞、远洋捕捞、海水养殖等不同产业的生产特性,分别利用最大可持续生物产出分析、分海区捕捞量预测及捕捞份额分析、生产效率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动物性海洋水产品生产潜力进行了量化评估,并对离岸海水养殖、远洋磷虾捕捞等海产品潜在增长空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所谓捕捞力量(亦称捕捞业社会劳动),是指社会为了开发水产资源、满足人民对水产品的需求而投入捕捞业的社会劳动。其物质形态表现为一定数量的渔船和与之相配套的捕捞工具及渔业劳动力等。捕捞力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水产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社会对水产品需求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19.
海洋渔业捕捞权的法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明确海洋渔业捕捞权及其法律特征对我国渔民权益的保护、"双控"制度的实施、渔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海洋渔业捕捞权的主客体的特殊性、用益物权性、排他性、许可性及物上请求权等法律特征,认为应以渔民或渔民团体和渔船功率指标分别作为海洋渔业捕捞权的主体和客体,并得出与一般的用益物权相比,海洋渔业捕捞权在许可性和排他性方面有较大差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于世军  乔秀利 《渔政》2009,(1):32-33
长期以来.海洋岛渔场是天然的捕捞场所.其北部近海海域不仅是虾、蟹、贝类等水生动物的主要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也是沿海广大渔民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天然粮仓”。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海洋污染和持续过度的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尤其对海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限制过度捕捞.国家在原有的“双控”政策下.又推出了渔民“双转”。虽然取得些许成效,但由于渔船数量的基数大,捕捞强度在短时间内很难递减。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养殖业,养殖业迅猛发展.有力地拉动了沿海经济的繁荣发展,大大提高了沿海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