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逐步完善及经营法制观念的加强,许多企业和个人开始着眼于如何合理避税,躲避本不应承担的纳税义务,笔者就如何认识企业的避税行为略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周玉 《经济师》2009,(6):50-51
新企业所得税法一大亮点就是第一次引入反国际避税地避税政策,在实施的一年多时间里其实际作用发挥如何,文章运用博弈论分析认为我国有关反国际避税地避税政策具有单一性,不能有效规范跨国企业国际避税地避税行为,并借鉴国外做法提出控制反避税调查成本和对避税行为加收利息或罚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CFO兼任董事对企业极端激进和极端保守避税行为的影响,并以2009~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分位数回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避税极端保守时,CFO兼任董事能够显著提高企业避税程度;当企业避税极端激进时,CFO兼任董事并没有显著降低企业避税程度。进一步检验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发现:当企业纳税信用评级较高时,CFO兼任董事同时抑制了企业极端激进和极端保守的避税行为;当地区税收征管力度较强时,CFO兼任董事能够显著地抑制企业极端激进避税行为;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CFO兼任董事同时对企业极端激进和极端保守避税行为发挥了治理作用。本文的研究表明,CFO兼任董事能够对企业极端避税行为发挥财务咨询和监督作用,一定的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加强能够促进CFO兼任董事治理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国际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世界各国税法间的差异或税法上的漏洞,人为地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异常安排,以达到少缴纳税收目的的经济行为。在理论界,对国际避税进行治理已成共识,而国际避税法律属性的定位既是治理国际避税的基石又是难点。本文采用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从法律角度对避税进行法理分析,其次对国际避税法律属性的定位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国际避税治理的对象是狭义上的国际避税,而不是广义上的国际避税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前,企业避税是我国税收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避税方法与技巧的归纳总结或者避税治理的对策研究方面,而对于企业避税内因问题则关注不够。文章认为,深入研究企业避税内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的避税行为,而且还能够为避税治理问题提供基础性依据。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并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的研究思想,论述了企业达成避税内因所应当具备四个机制,即合理的委托—代理机制,有效的税收利益发现机制,完备的利益权衡机制和畅通的利益输送机制,从而在避税"经济人"企业的塑造及其避税内因形成的揭示方面作出了尝试。  相似文献   

6.
以初始产权性质为民营的上市公司为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反向混改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向混改程度与企业避税程度呈显著正向关系。这表明,国有资本入股民营企业,并不会导致其像国有企业一样承担过重的税负;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避税,从而为股东带来利益。机制性检验表明,反向混改对避税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国资能够对企业避税行为给予保护所导致。异质性检验表明,国资入股对反向混改企业避税活动的促进作用,在市场化水平较低、政府干预程度较强、税收监管强度较高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地区更为明显。这一研究,有助于从避税的角度了解反向混改的作用,并加深对股权结构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新税法实施后的国内避税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所得税法在税收优惠结构、成本费用扣除范围和标准、特别纳税调整规定等方面,对纳税人避税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税务机关不断加强对国际避税行为的审计调查力度的情况下,国内避税将成为纳税人避税筹划的首选途径.通过对新税法实施后国内避税的新趋势和可能采取的手段进行分析,应就国内避税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8.
葛柳燕 《时代经贸》2013,(22):148-148
2013年5月21日美国苹果公司被指利用税法漏洞避税数十亿美元,再次掀起跨国公司避税浪潮,一些欧洲国家政府、经合组织等机构正在研究,如何采取措施,以弥补税法漏洞,打击跨国公司避税行为。  相似文献   

9.
避税活动加剧了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在信息披露中是否会采用晦涩的文本信息掩盖避税行为?本文利用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企业避税对年报可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避税活动越多,企业年报采用的复杂词汇就越多,年报可读性就越差。在运用工具变量弱化内生性问题、更替年报可读性指标与企业避税指标、考虑递延所得税信息披露和税收政策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避税行为降低企业年报可读性的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会计信息质量在避税行为对年报可读性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避税活动通过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削弱了年报可读性,信息披露中文本信息与数字信息相配合的观点从企业避税视角得到了验证。此外,在无税收优惠、递延所得税负债较多和外部治理环境较差的企业中,避税降低年报可读性的现象更为明显。因此,规范企业税收制度能够减少企业避税、限制管理层寻租行为,促进税收透明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我国加入 WTO,必然会有更多的外国企业参与到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因此 ,如何防范外企避税成为税务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外国企业避税的几种常用方法 ,分析了外企避税成功的原因 ,并提出了防范外国企业避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寇红娜 《时代经贸》2007,(5Z):49-49,51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多种多样,企业避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同的筹资方式使企业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不同,不同的避税方式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如何利用合法的筹资方式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经济目的,即合法避税,不仅仅是纳税人,也是政府寻求反避税方法应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方莉 《现代经济信息》2012,(23):135-136
合理避税就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生产经营活的合理安排,使其尽量满足税法条文所规定的条件,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增加盈利的目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合理避税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降低税负负担,增加盈利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如何合理避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试论关联企业交易行为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红隆 《经济师》2003,(11):276-276
文章论述了企业利用关联企业交易行为避税增利的成因、机理 ,并总结和讨论了有关法律、法规对关联企业交易行为的规范  相似文献   

14.
陈清萍 《技术经济》2010,29(3):54-59
本文采用边际分析方法,从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出发,探讨了跨国公司集权模式下的双向避税机制以及税务部门对其的监管。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中间产品的转让定价顺向避税和逆向避税行为分别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在不同情况下,作为母国和东道国的税务当局会选择有差别的转让定价监管力度和合作态度。最后,提出我国税务部门监管外资和内资跨国公司转让定价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日益增多,随之也产生了外商投资企业的避税问题。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避税主要是通过转让定价手段和利用税收优惠方式进行的。避税活动减少了我国的财政收入,违背了税收的公平原则。为此,我国可通过完善税收立法、加强税务征收管理和国际税收协作等措施和方法来进行反避税,从而清除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土壤,使之在我国能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税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日趋凸显。寻找合理、合法的避税途径,是现阶段个人和企业增加财富的重要的手段。一方面,个人熟悉和了解合理的避税方式,不但能提升个人理财能力,而且能增加家庭财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寻找企业的合理避税方法,也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  相似文献   

17.
环保税费的征收既可能因加剧企业的融资约束而导致其开展避税活动(融资约束假说),又可能因增加企业的政治成本而约束其避税行为(政治成本假说)。以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研究发现,环保税费负担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避税程度,总体上支持了政治成本假说的观点;机制检验发现,政府监督和社会关注是环保税费负担抑制企业避税动机的两个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控股企业、非重污染行业、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地区环保税费征收标准较低的样本中,二者关系更为显著;经济后果研究表明,环保税费负担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效应限制了企业的研发投资,但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蔚 《经济师》2006,(9):261-261,263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发展,企业避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我国日益突出,如何建立和完善反避税机制成为我国税务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文章在明确避税性质和阐述现时期避税主要方法及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反避税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我国目前反避税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反避税机制的六条建议。  相似文献   

19.
防范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避税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全世界的主要税源已集中到跨国公司集团.与此同时,由于跨国公司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操纵,使得跨国公司不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而人为确定内部交易价格成为可能,随之也产生了跨国公司利用转让定价避税问题.由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大多为跨国公司的关联企业,因此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避税在我国表现得也比较明显,转让定价避税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税收损失,而且也破坏了公平的税收环境.对于转让定价避税行为,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刘江涛 《经济师》2006,(7):235-236
文章对跨国企业转移定价与合理避税以及中国企业应如何利用转移实行合理避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实行转移定价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