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面向21世纪管理会计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丹  周松 《四川会计》2003,(10):12-13
管理会计侧重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它对企业组织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社会经济环境都具有依附性。我们以经济环境的变化为背景,同时考虑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探讨21世纪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一、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下:管理会计职能和目标的改变公司治理模式是一套治理公司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其关键在于通过适当地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及公司所有权)来确保公司的决策效率和稳定持续发展。传统公司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然而随着美国1980年兴起的股东接受“恶意收购”的短期获利行为,随着…  相似文献   

2.
经营者激励的六条基本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应将健全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实践奠定在以下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指导之下:一是企业控制权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应该相对应、对等,对于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经营者只能通过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将其努力诱导出来,从而克服道德风险;而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必然要求企业所有权的分享。二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现代企业已经不仅是一个物质资本的合约而是一个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的合约,从而现代企业治理应从原有的“单边治理”转向“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三是企业产权激励机制作用有…  相似文献   

3.
从价值判断的主体上看,企业存在两种不同的价值导向:股东价值导向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股东价值导向的观点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首要任务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在股东价值导向下,企业绩效评价表现为股东利益至上的评价模式。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合约,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管理者、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  相似文献   

4.
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所有权就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机制,企业的最优激励机制实质上就是能使剩余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最大对应的机制,最优的安排一定是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剩余分享制,股票期权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观点是,让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享尽可能对应起来。由于享有剩余索取权实际上就意味着承担风险,而享有剩余控制权则意味着制造风险。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原则,体现于现代企业中,则表现为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合约的基本框架———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给企业经营者享有,而企业剩余索取权则安排给股东与经营者分享,在这样的前提下,既能给股东提供选择与监督好经营者的激励,又能给经营者提供努力行使好剩余控制权的激励。一、大股东的非合作、非持续发展行为下的剩余控制权现代企业理论在关…  相似文献   

6.
德国公司的共同治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军 《经济界》2003,(2):81-85
一、引 言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改革的中心议题”,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企业的目标、行为,以及在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和用户当中,由谁来控制企业、怎样控制企业,以及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等。按照现代契约理论的观点,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契约,企业所有权包括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客体,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的起因是产权的分离。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的战略导向密切相关,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增强企业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在目前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普遍存在两种模式:“股东至上”治理模式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其中“共同治理说”认为,公司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应同时考虑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公共利益集团、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8.
一般研究认为,法人产权制度是导致企业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然而,按照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其真正原因更在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代理问题是各利益相关者对因不完备契约而产生的剩余控制权的竞争。本文分析认为,企业金融契约安排是一种融资治理机制,是对与企业所有权相关的剩余控制权的配置,表现为界定所有权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在于提高运转效率和均衡利益相关者利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合理经营,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我国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财务管理目标。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种模式第一,“股权至上”公司治理模式。传统产权理论认为: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承担了企业的全部剩余风险,因而也应享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简要介绍业绩评价的财务模式、价值模式与平衡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三种模式的内在经济根源,得出了平衡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股东至上理论替代的结论,并给出了业绩评价模式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是不完备的;所有权安排是重要的。公司治理则更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股份制改革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公司治理改革则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按照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我国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激励问题和经营者选择问题;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均衡问题;要使经理的补偿收入同公司经营业绩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财务治理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治理机制在1%置信度下显著发挥作用,资本市场的外在治理机制在10%的置信度下发挥作用,股权结构对我国企业的治理绩效有影响,但债权治理机制在统计意义上对业绩没有影响,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软约束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财权配置的基本逻辑,它决定了财权配置具有动态演变性。本文分析了资本结构、公司各权利主体之间的博弈、公司规模及组织方式、技术及环境等因素是如何影响财权的动态配置。通过企业财权配置的状态依存性与相机治理机制来实现财权的配置与再配置,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性财权配置的一般框架,旨在为上市公司财权的动态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paper offers a property rights and monitoring cost explanation for the allocation of residual income and decision rights between the carriers and truck drivers under internal governance. First, by applying the property rights theory, we argue that the structure of residual income rights depends on the importance of noncontractible (intangible) assets of the truck driver to generate residual surplus. The more important the truck driver's intangible knowledge assets, the more residual income rights should be transferred to him. Second, we controlled for the monitoring costs as an additional explanatory variable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idual income rights. According to agency theory, the variable proportion of the driver's income should be higher where monitoring costs are higher. Third,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ual income and residual decision rights under internal governance. If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 is governed by an employment contract, residual decision and residual income rights may be substitutes because, under fiat, a certain incentive effect of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may result either from the allocation of high‐powered incentives or the transfer of residual decision rights to the driver. These hypotheses were tested by using data from the Hungarian trucking industry. The data provide partial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es.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企业是一个利益相关者权利的集合体,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安排。会计信息在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安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在于企业的产权关系混乱、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本文分析了公司治理失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提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应当从实质着手,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完善公司治理,合理构建权力制衡机制,改革董事会的成员结构,在公司董事会之下设立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调配监事会人员构成以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春琴  王飞 《价值工程》2011,30(29):112-114
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是针对财务报表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只能反映企业的短期财务绩效,忽视了对非财务信息的评估和管理,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时代下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文章回顾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传统财务评价体系的缺陷,从而提出将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相结合,以平衡记分卡为基本框架,关注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与供应商建立的互信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且以创造股东财富最大化为最终财务目标对企业进行评价,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现在的经营业绩以及未来的发展能力,进而构建出以BSC为基本框架,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财务指标的更适合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绩效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产权应该有一束制度围绕着它进行配置,且要一贯地执行下去,才能从最初的产权和制度两个事物融合为"产权制度"这一个事物。当制度的执行力不强时,就会形成强产权、弱制度的局面。温州企业债务危机表明了企业属性明确和发展权不被执行的强产权、弱制度格局。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提升"产权+制度"的认识高度;加强产权与制度的融合度;强化制度执行力。  相似文献   

18.
从《公司法》的视角探讨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林 《价值工程》2011,30(18):269-270
本文根据《公司法》的规范和公司治理完善理论,针对民营企业内部治理制度存在的产权界定不清、股权过分集中,股权结构不合理、决策机制不科学、约束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阐述了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完善要路径,提出了修改《公司法》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以期有助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健康发展和公司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张翃 《价值工程》2014,(35):166-168
EVA指标是以企业价值为核心,基于价值管理和价值驱动的企业运营模型,是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的综合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学家称之为剩余收入(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2010初国资委将经济增加值纳入央属企业绩效考核指标,将对企业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着力分析我国引进EVA在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应用中的局限性,并尝试提出国有企业在绩效评价中运用EVA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技术并购中的目标企业评价进行研究。在技术并购的基本理论原则下,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了技术并购目标企业评价指标体系。随后,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借助专家打分,获得了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完成了技术并购中目标企业评价模型的构建。最后运用企业技术并购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目标企业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助于企业分析判断技术并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