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以来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信用风险的积聚可能引发债券市场流动性恶化。本文以2014―2019年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信用债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违约事件对债券流动性影响的传染效应。研究发现:违约事件在同一发行主体的债券之间具有流动性传染效应,当公司的某期债券出现违约时,公司其他未到期债券的流动性水平显著下降;违约事件对同行业其他公司债券的流动性具有传染效应,当行业中出现债券违约事件时,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债券流动性显著降低;违约事件爆发越密集或者违约事件越严重,对债券流动性的负面影响越大,而且民营企业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国有企业债,低信用等级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高信用等级债;在市场密集爆发违约事件或出现较为严重的违约事件时期,宏观流动性增加能够改善债券流动性。  相似文献   

2.
谢仍明  马亚西 《银行家》2013,(1):103-105
信用违约事件的发生与解决是债务资本市场的基础事件之一,而基于信用违约事件的风险管理则是债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然而纵观中国债券市场,其自诞生至今,尚未有过一例实质的信用违约事件,市场在年年的等待、担忧中看到的是每一个信用风险事件最终都被妥善安排和解决。对此,市场的心态可谓五味杂陈:一方面既不希望债券违约造成市场冲击影响到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又期待有违约事件出现以推动信用债市场良性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债券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私募债等扩  相似文献   

3.
胡晓农  彭诗晨 《征信》2023,(2):57-63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违约数量逐年攀升,违约金额不断扩大。债券违约不仅对违约企业自身产生影响,还会对区域整体信用环境造成冲击。选取2014—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情况和债券发行定价信息,对债券违约引发的信用风险在地区内的传染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债券违约事件会显著提高地区内企业债券发行的风险溢价水平,且随着违约金额的增大、违约次数的增多,公司发债定价水平也相应提高,并且违约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也与债券发行定价正相关。为此,建议监管部门加快完善违约债券处置生态体系,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处置金融风险的属地责任,企业应更加科学地制定债务融资计划和发展战略,着力防范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在地区内传导,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2020年,我国信用债违约频繁发生,其中不仅有民营企业,还有国有企业.信用债违约给债券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导致我国债券市场的信用机制被破坏.本文在分析信用债债权人保护和信息披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用债监管和信息披露法规现状,对永城煤电信用债违约事件的信息披露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发债企业公司治理不完善,以及我国债券信息披露法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债券市场对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本文最后对完善债券市场信息披露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期国内外债券市场新闻不断,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长期来看仍存在违约风险。欧洲愈演愈烈。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之后,欧元区主要成员国意大利和法国债务问题牵动市场神经。我国城投债6—7月间遭遇恐慌性抛售,并引发了市场对于信用债整体的恐慌情绪,使得债券收益率普遍升至历史较高水平。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突破150万亿元,  相似文献   

6.
我国债券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债券市场已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同时我国公司信用债违约频发,违约主体几乎涵盖了全部行业,永煤AAA债券违约事件引发各方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信用债违约风险预警与防范,搭建了债券违约预警模型:一是深入分析了违约原因,提出了"经济下行加剧‘债务-通缩’""流动性分层导致再融资困难""民企互保引发违约风险串联"的观点;二是基于KLR信号分析法,以历史违约主体财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上市公司债违约预警模型,抽离出相关指标权重构成预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三是基于预警模型,提出加强动态监测、构建债券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涛  文梦悦  贺立龙 《金融论坛》2021,26(9):26-35,69
本文基于2014年1月-2020年9月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与一级市场信用利差省级月度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公司债违约风险传染效应.发现:(1)公司债违约风险在公司债市场内部传染并产生结构化定价效应,区域商业银行投债机制、政府兜底机制是重要的风险中介传导机制;(2)不同类型、信用等级、区域的公司债发行价格不同程度地受违约风险事件影响;(3)公司债违约事件所具有的特征也会影响公司债市场发行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传金 《会计师》2019,(13):5-6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内发展良好的企业希望在资本市场中获得更多的融资。发行债券是公司多种融资渠道中相对安全、方便的一种,但是,2014年3月4日,在"11超日债"事件发生后,国内的公开募集债券市场更新了默认记录,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分析江泉集团债券违约的成因及经济后果,希望对类似的民营企业债券违约事件提供一定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企业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增多。本文利用2014~2020年的信用债券数据,采用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了短债长用对企业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研究发现:短债长用显著提高了企业信用债的违约概率,在替换变量和估计方法,并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考察外部监督的作用发现,企业上市、外部审计以及信用评级等外部监督机制,均可有效降低短债长用对信用债违约风险的影响,尤其是审计意见的作用最大。本文对防范企业信用债违约具有参考意义,并为化解信用债违约风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2020年,中资美元债市场在一年内先后遭遇境内外两轮风险冲击。2020年上半年,美元流动性危机冲击中资美元债市场,冲击覆盖到一级、二级两个市场。2020年下半年,境内公司债市场中一些信用违约事件出现跨市场传染现象,离岸美元债券的违约再次引发市场风险情绪上升,一级发行市场规模出现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实现了强劲增长,债券型产品成为券商资产管理行业中最为主流的产品类型。但自2014年以来,各类信用违约事件的加速爆发也让信用债投资的风险逐渐凸显,债市违约潮渐起,并直接传导到大资管行业的各个领域。对基金业而言,不得不面对债市投资风险陡增的困境。虽然在此期间发生了数起信用违约风险事件,如对我国债券市场影响意义深刻的"11超日债"事件,但最终经各方博弈后几乎也如期兑付。然而,与国外金融市场违约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信用债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但与此同时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违约主体已逐步从民营企业扩展到国有企业,违约风险不断扩大,不仅给投资者债权人带来了利益损害,信任危机也引发了债券市场较大的波动.东北特钢因不能按期足额偿付8亿元短融债"15东特钢CP001"的本息,成为我国第一家地方国企公募债违约企业,打破了我国地方国企公募债券刚性兑付的惯例,其后半年又陆续8次违约,违约次数之多引发社会热议.本文将以东北特钢集团为例,分析其违约的深层次原因,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达促使债券市场良好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信用债违约事件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还可能通过信用风险传染对非违约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发现,在市场出现信用债违约后,同城市的非违约民营企业会进行更多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不过类似的影响在同行业非违约企业中并不明显。机理分析显示,信用债违约事件导致当地企业融资约束增大是非违约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特别是偿付能力更弱或融资需求更大的非违约企业将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并且还发现,向上的盈余管理有效缓解了信用债违约对非违约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地,盈利可疑或者负面事件缠身的非违约企业会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此外,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更大的地区,非违约企业受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相对更小。  相似文献   

14.
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是优化金融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本文利用2010—2020年我国上市公司发行的信用类债券交易数据,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券信用利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将债券信用利差分解为违约利差与流动性利差,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两者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检验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债务展期渠道影响信用利差,企业展期风险加剧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债券违约利差的正向效应。本文实证结果表明,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降低企业债务成本和信用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11—2018年在沪深交易所发生过交易的债券为研究对象,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降低了债券信用利差,尤其显著降低了民企债和非上市公司债的信用利差;而且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越显著;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债券违约频频"爆雷"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减弱市场整体违约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债券市场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期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背景下,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信用债市场违约金额和违约概率随之快速上升,对债券市场风险的持续监测、评估和预警研究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文基于12246条信用债发行数据生成的面板数据和LOGIT模型分析发现:第一,流动比率、营收增长率和资产回报率与违约风险负相关,其他财务指标不显著。说明在近期市场环境下,相对于资产规模等指标,流动性和成长性应是对债券风险进行监测的核心指标。第二,行业性变量作用方向与以往研究表现出差异性,近年政策的主动有序调整对部分行业的周期性指标有显著影响。第三,主体评级与违约风险负相关,新发债利率与违约风险正相关。市场的平均风险和收益率成正比,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和定价总体机制仍具备较好的市场有效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史永东  郑世杰  袁绍锋 《金融研究》2021,493(7):115-133
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一般公司债为样本,探究了中债估值跳跃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此说明中债估值对债券信用风险的识别作用。研究发现:中债估值跳跃能够显著提高债券信用利差,其中,中债估值上跳降低了信用利差,下跳提高了信用利差,且相对于上跳,下跳对信用利差的作用更大。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债估值跳跃对信用利差的作用在机构投资者中较大,同时在信息不对称性较严重、流动性较差及违约风险较高的债券中也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债估值跳跃不仅包含了公共信息,还含有私有信息,并能改善股票分析师预测表现。本研究说明中债估值能够识别债券信用风险,具有信息含量,对于债券市场信息环境建设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债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防范债券信用风险是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省级行政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探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提高企业债券信用利差水平。机制检验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提升企业违约风险和提升发债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两条途径提高企业债券信用利差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我国东部地区企业债券、国有企业债券及有担保债券,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债券、非国有企业债券及无担保债券信用利差水平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21年开年前三周,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规模接近500亿元,尽管相比于2020年11月、12月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相对较高水平。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规模居高不下的背后,反映了大型国企超预期违约事件发生后市场谨慎情绪的余波对债券发行市场的制约。目前超预期违约事件所引发的债券市场连锁反应正在逐渐弱化,但相关事件所暴露的信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仍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0.
一、信用债违约达到新高潮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实现了强劲增长,截至2015年底,我国的债券市场总规模排名世界第三,债券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升至19.1%。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存量约14万亿元,排名升至世界第二。在经济疲软、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信用债成为各类投资理财资金的主要配置品种。然而,自2015年以来,信用违约事件的加速爆发让信用债投资也成为主要雷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