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账户提供了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系统记录,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状况以及国际收支账户中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两大类间的差异关系,本文将对1991~2015年中国的国际收支账户进行具体分析,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张明 《中国外汇》2013,(5):14-17
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均在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的改善上发挥了作用。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建立在即。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终于打破多年来的"双顺差",形成了"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自主平衡格局。国际收支的改善离不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以劳动力为代表的国内要素价格调整等结构性的改革,也离不开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这意味着中国国际收支的基础尚不稳固。  相似文献   

3.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和汇率调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出现连续多年的“双顺差”局面,即经常账户收支和资本账户收支同时顺差。这种情形在国际经验中并不多见。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并探讨未来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走向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的顺差情况,并认为这种局面的确“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蒲应 《浙江金融》2007,(3):16-16,15
自1991年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表明,除1992年、1993年、1998年之外,其余各年份的国际收支均处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应该处于“一顺一逆”的状态。本文着重介绍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今关于“双顺差”的代表性理论和观点,归纳学术界所提出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本质和主要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对于双顺差的研究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参考国外相关论题的重要文献,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储蓄—投资为分析研究问题的视角,同时考虑到中国一些具体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一个反映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影响因素的可用于实证计量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的宏观基本面因素,按重要的程度依次为:滞后的净外国资产头寸、开放度指标、金融深化指标、实际经济增长率、政府预算收支差额各期滞后和贸易条件指数。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参考国外相关论题的重要文献,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储蓄—投资为分析研究问题的视角,同时考虑到中国一些具体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一个反映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影响因素的可用于实证计量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的宏观基本面因素,按重要的程度依次为:滞后的净外国资产头寸、开放度指标、金融深化指标、实际经济增长率、政府预算收支差额各期滞后和贸易条件指数。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泛滥、美国贸易逆差扩大、美元高估需要贬值(相应表现为人民币相对美元低估从而面临升值压力)的大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外部不平衡。本文评述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简要分析了FDI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认为资本和土地市场扭曲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结构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步入新世纪后,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借贷双方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并且形成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两大账户的大量盈余.通过观察发现,这种双顺差的局面呈现其自身的特点,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并且,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策烙印,双顺差的形成和发展持续性的趋势明显,推断2013年后短期内经常账户差额有占国际收支差额大头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过去十年,全球性不均衡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外部失衡问题,研究了2008年后促使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下降的影响因素,预测了中国外部顺差的走向。本文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将保持适度。外部失衡不能反映当今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随着中国国内经济越来越依赖投资的拉动,内部失衡问题将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0.
汇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其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对象。本文在理论支撑及实际数据的依托下,通过EViews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对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体制改革之后几年的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顺差和经常账户差额的数据进行拟合和分析,从中探究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过去十年,全球性不均衡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外部失衡问题,研究了2008年后促使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下降的影响因素,预测了中国外部顺差的走向。本文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将保持适度。外部失衡不能反映当今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随着中国国内经济越来越依赖投资的拉动,内部失衡问题将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一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反映了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经济政策和外汇管理体制不断调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家外汇管理局1982年以来的数据表明,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2~1993年的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与逆差互现阶段,1994~2013年的持续双顺差阶段与2014~2016年的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阶段。笔者结合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经常项目跨期理论,运用一般分析和项目分析方法,对这三个阶段的变化趋势和一些特例进行具体分析和总结,发现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联系密切,受金融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此,提出了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市场发展完善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朱庆 《西安金融》2007,(3):35-36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的局面,这有别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模式。本文通过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认为,国际收支双顺差与人口年龄结构有着密切联系,提出当前我们不能陶醉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美丽光环之中,要清醒地看到其中的隐忧,并建议采取相应对策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来自于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两个不同的项目,而最终对中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产生综合性影响更大的则是由于双顺差而形成的储备资产。所以,本文拟用外汇储备代表国际收支这一综合性的概念,通过分析中国国际收支的成因及影响,进一步研究各种因素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对于一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于资本项目"双顺差"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从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入手,对国际收支失衡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两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最后从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总结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探究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当前"双顺差"的收支失衡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本文拟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外债数据、外汇储备等数据的分析,对比疫情前后经济体国际收支状况变化,归纳疫情的共性影响和各经济体采取的政策和应对措施差异,探究原因,从而提出我国在后疫情时代中保持经济内外部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收支双顺差指的是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收支与金融账户收支同时出现顺差的经济现象。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在1992年后的我国的大多数年份中存在。但有关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经济学含义及双顺差究竟是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反映还是消极体现,国内经济学者较少探究。本文试图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及国际收支各项目间存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已持续多年双顺差,2012年初步呈现国际收支平衡,而2013年再次恢复双顺差。本文探讨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失衡并不一定是坏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顺差国相对逆差国是具有相对优势的。第一期顺差的扩大对应第二期顺差的减少,逆差国相同。本文将用跨时均衡理论对中美贸易逆差进行动态均衡的分析,动态均衡即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19.
经常账户失衡激进调整会给失衡经济体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本文在界定激进和渐进调整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三元离散选择面板模型,探讨经常账户赤字调整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发达经济体经常账户赤字调整是否会以激进模式展开,取决于其经常账户赤字规模、金融深化水平和财政收支情况,而发展中经济体经常账户赤字调整除了受以上三个因素影响之外,还与该经济体的国际储备水平和汇率制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局面。不少国内学者对这个“双顺差”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首先是一个汇率体制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对各国近年来汇率体制与国际收支平衡格局对应关系的初步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符合本文观点的联系。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差额与金融账户差额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汇率变动的估值效应以及私人部门对外债权净变动与官方部门对外债权净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角度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