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汤平 《首都经济》2006,(12):90-91
历经沧桑的京杭大运河因漕运的废除,两岸的文物古迹面临危机,运河昔日的风光已成为历史,运河保护迫在眉睫,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日前,由通州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委、北京新城基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盛世明煌广告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北京.通州)运河文化节在京开幕,文化节旨在“弘扬运河传统文化、宣传和谐魅力通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运河文化高峰论坛上来自运河沿线17个城市的市长、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就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交通的发达与否对于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河航运是交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先秦汉魏时期内河航运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该时期的内河航运主要集中在北方,以黄河及其支流为中心,同时人工运河的大规模开凿,最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内河航运体系。这不但促进了该时期漕运的发展而且为隋大运河的贯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山东运河流域随着漕运的兴起,形成对神灵的信仰崇拜的宗教特色和民间活动.运河人家独特的文化观念增强了地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运河不再发挥经济和航运功能,运河文化衰落,民间信仰逐渐销声匿迹.利用好,发展好,作为运河文化重要部分的地域民间信仰对于当今运河文化的传承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3部分构成,地跨2个直辖市、6个省,是我国南北水系重要通道。大运河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大,严重挤压大运河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短板亟待补齐。文章通过系统分析大运河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十四五"时期,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治理,既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役",也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促进运河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大运河生态修复,确保自然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早日实现河体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打造一道纵贯中国南北的亮丽生态文化长廊。  相似文献   

5.
冯洁 《浙江经济》2024,(2):64-66
<正>上虞深耕运河文化挖掘保护与活态传承,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基底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标识,讲好文旅融合上虞故事,激活大运河文化生命力横穿上虞境内的浙东运河,是千年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就了上虞从唐至明后期近千年的开放与繁盛景象。在大运河文化的滋养下,这里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诗意,也有古今文化交融的沉稳厚重,孝德、青瓷、东山、春晖等一批具有丰富内涵的地域特色文化在此孕育。近年来,上虞深耕运河文化挖掘保护与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6.
程丽 《走向世界》2015,(6):84-86
自从京杭大运河开挖以后,千百年来,运河流域的百姓生活就与之息息相关。先不谈官商漕运从江南运至京城的壮举,单说台儿庄一年四季的粮食、蔬菜、瓜果、手工业产品汇集在运河各码头销往四方,还有渔民捕到的鱼类、蟹虾通过运河销往城乡的情形,就知道大运河带动了运河沿岸的渔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每逢丰收和节庆的日子,运河沿岸就人来船往,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漕运思想的分析以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为主。第一,从河运漕粮方法的思想演变看,便民利民、降低成本、提高漕运效益,始终被思想家们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第二,从商业原则在漕运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雇佣劳动制度在漕运中的使用,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调动百姓的积极性,用商船运粮,反映了商品货币意识在当时已为人们所接受,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第三,“河运”“海运”思想的争辩,反映了“海运”论者已充分意识到,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漕运体制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张借助商业资本的力量消除漕运弊端。他们的改革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第四,“常平仓”和“田赋改征折色”,可以减少漕运的烦劳和耗费,充分体现了经济简便原则  相似文献   

8.
启洪  王会 《走向世界》2014,(33):29-31
大运河申遗成功,临清人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为了运河申遗,他们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位于山东北部的临清市,是因京杭大运河而兴的城市。大运河曾经带来了临清的繁荣,如今的运河繁盛不再,却留下了无数生动而且独有的运河文化、悠悠京腔、运河钞关、鳌头矾、舍利塔……给这片文化土地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运河的影子。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古镇看嘉兴”,嘉兴要分类推进古镇保护与提升发展伴随中国大运河兴起的古镇,是运河边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嘉兴历史文化名城是大运河沿线第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嘉兴运河古镇保护力度加大,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成效明显,长虹桥、长安闸作为运河水工遗存的杰出代表入选《世界遗产名录》、6段河道入围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大运河抒写了浓墨重彩、绚丽辉煌的篇章,它连接了中华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承载了中华儿女为修凿运河抛家舍业、自我牺牲的高尚品质,既是中华民族血脉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传统和灵魂的积淀,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章从运河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传播路径出发,系统分析了运河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瓶颈,并与当下文化传播的热门行业文创产业相结合,提出融合与创新两个关键词,是文创视域下运河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正>运河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杭大运河更是流动的、活态的世界级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浙江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特色地域文化传承展示、生态环境提升、文旅融合发展以及沿岸民生改善,大运河已成为两岸人民的“文化河、致富河、幸福河”。在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南浔区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为依托,以鱼桑文化为载体,走出了一条生态优、文化兴、产业旺、农民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漕运是中国历史特有的一种现象,起源于先秦,消失于清末,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重要的意义。秦代漕运主要是为军事征战服务的,特别是西北、西南地区的用兵,耗粮巨大,因此,秦政府重视道路的修建和粮仓的管理,以保证粮食充足而有效地运送。漕运的粮食来自关东和巴蜀两大粮区,采用陆路和水运相结合的方式,所需劳动力则是征发民众,成了人民的沉重负担,也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陈述了现阶段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意义,剖析了现阶段运河文化带在保护、利用和传承过程中呈现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力求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是中国漕运发展的重要阶段,两代漕运既存在制度上的延续性,也出现了诸多方面的不同变化。主要表现在:(1)唐朝时逐渐形成以南方为主的供漕区域及南北向的漕运路线,宋代不仅保持了这一格局,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对东南地区的依赖;(2)唐宋时期在漕运方式中长期实行机动灵活的“转般法”,北宋后期则改行“直达法”,结果弊端丛生;(3)唐朝产生了转运使之类的最早的漕运官职,宋代则建立了以东南发运司为主,包括各地区机构在内的完备的漕运管理组织;(4)在唐宋两代,漕运运输队伍经历了由征调农民服役到职业性漕卒承担的变迁过程。漕运的以上沿革变迁,正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打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是德州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新时代重大命题。德州运河文化资源积淀丰厚,是展示德州文化形象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如何将德州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好、利用好,塑造德州新名片?笔者尝试提出以“协同创新发展三要素”的模式,即“城乡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空间发展要素、物质文化与非遗文化相匹配利用要素、数字化协调治理要素”建设模式,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旨在深化、提升德州运河文化品牌形象,促进德州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跨区域统筹协调,为塑造德州大运河文化品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历史上曾是潜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楚州区人文荟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对比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关系,来突出探讨民间传说的特征.民间传说的内客大体上具有可信性,情节具有传奇性,塑造了箭垛式的人物形象,有滚雪球似的流传方式,传承范围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为进一步深化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日前,宁波市文保所牵头组织国内水利史、水文化、文保等各界知名专家,对大运河(宁波段)运河河道、水利工程遗产现状,以及相关自然水系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专家们考察了虞余段、慈江段运河,五夫长坝、西横  相似文献   

19.
漕运是存在于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最重要的官方运输形式,即封建政府组建水运队伍和机构,通过内河(包括运河)统一运输,将各地征收的粮食和物资征调到都城及指定地区的制度。这种纯粹官方经营的运输业,到宋以后内部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出现了运输者利用漕船贩运、贸易私货的活动,并且日益活跃,愈演愈烈,成为宋明清时期商业领域中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运河文化是淮安代表性文化。因运河而生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很多而且种类繁杂。它体现了淮安的文化底蕴的深厚。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在开发利用。在中国大运河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以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显然不够。通过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问题的寻找应对举措的阐述,引起地域上的人们的深思、慎行,从意识上、从机制上进一步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传承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