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少数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不同的宗教和语言文化,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地了解不够深入,而且传统文化教育中很容易忽视民族文化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本文结合普洱市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文化教育状况,主要阐述了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大学生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归纳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普洱市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李成 《魅力中国》2014,(15):234-234,236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其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人们所重视。武术在从古至今的发展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武术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产生与发展的,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以武术为载体,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深具民族特色的独特文化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反映和产物再现。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即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立足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两方面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土壤与基础;从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要深入阐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等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相似文献   

4.
王珏 《理论观察》2023,(12):45-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领当代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根脉,是维持历史连续性、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基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传统文化百年理路的全部奋斗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积极引领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主体,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自为主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场域的理性认知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同向而行,正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根据时代变化,以敏锐的时代性思考对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始终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不断汲取其中合乎逻辑和发展规律的养分,厚植中华文明的根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思智慧、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引领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及其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5.
唐云 《魅力中国》2014,(3):245-245
武术运动作为中华民族古老体育文化中的代表和精华,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武术》课极具浓郁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且实用性强,《武术》课的开设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本文在阐述武术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术教学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其积极的养分,这一过程的核心在"融入",关键在"创新".二者有机融合,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契合点,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匹配的实践上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性的角度,对我国学校中的武术教育从历史渊源、本质内涵及自身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学校武术作为现代学校教育和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无论是概念的内涵、自身的特征,还是其拥有的社会教育功能都应该及时、准确反映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反映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铸魂育人工作。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就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和“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部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铸魂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运用多种手段向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将我国国民思想逐渐西化,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蔓延,使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巨大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民族并不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人应该本着守土有责的态度,自觉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好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冲击,切实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保护文化多样性、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推动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引导、风俗示范、技术创新和制度支撑的作用,促进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繁荣和发展,赓续中华文脉。  相似文献   

11.
黄先刚 《魅力中国》2013,(17):237-237
武术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承、发展这一民族传统文化,武术被列入大、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开展了各类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健身性、技击性、娱乐性和欣赏性.它不仅有对抗性练习.还有套路练习:不仅有单人联习,还有双人或多人练习.并且有丰富的拳种和不同的长.短.软,双器械。汇集了中国各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特点。因此作为国粹的武术有其应有的价值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  相似文献   

12.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文物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凝结着民族情感,凝聚着国家共识,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深沉而磅礴的伟大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林口县文博工作为主线,分别阐述了林口县的博物馆建设、历史发展脉络,出土、遗迹等文物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传承记忆,得出文博事业与文物保护利用、文化传承三者关系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的维度之间存在的契合点,意在园地制宜,将二者相结合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充实.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建立校内外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等途径,并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多种形式,丰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伴随全球化步伐日渐深入,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正以隐匿性路径侵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利用自由化文化价值推行乡村文化侵蚀、运用大众化文化产品开展普世文化渗透、采用规训化国际表达建构文化话语权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产生冲击.有必要通过营造中华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现代新形式、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新产品、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表达新平台等针对性应对措施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性的角度,对我国学校中的武术教育从历史渊源、本质内涵及自身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学校武术作为现代学校教育和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无论是概念的内涵、自身的特征,还是其拥有的社会教育功能都应该及时、准确反映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反映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文化虚无主义作为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定革命文化、否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潮.意图虚无民族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弱化党的领导、消解民众对其民族文化的认同.防范文化虚无主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准确把握其传播特点,以实事求是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以优质文化作品净化网络环境,以文化交流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只有根据文化虚无主义的实质加以防范,才能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谌臣安 《改革与开放》2014,(8):64-65,67
中国梦立足于中华大地,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国梦,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随着我国迈向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征程,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国梦的道路上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研究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中挖掘、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当下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章追朔中华优秀文化中儒家"和为贵"的人本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墨家"兼爱"的伦理道德思想、法家民主的"法治"等思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要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促进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讨和研究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文章就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重大议题从辩证的文化的视角进行了理论研究。首先,文章对民族复兴的提出和内涵进行了阐释;其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根基与"异文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和融合其他优秀的文化,使之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需要用中华文化来引领、用历代优秀文明成果来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