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正确引导下,高邮市周山镇结合实际,提出“传承红色、共建绿色、坚守本色”的发展思路,全面开启“创特争先、创优进位、创新崛起”的新征程,全力推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共建绿色”计划,周山镇作为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开发,而且注重绿色建设.本文结合周山镇红色文化和绿色建设的发展,针对适应新常态,共建绿色发展衬托红色文化的途径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4月上旬,湖北省大悟县老促会就如何助力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进行了调查,认为进一步加大红色资源建设与保护力度,发展红色旅游,把历史文化和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綦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留下了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綦江区石壕镇现有保存完好的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石壕红军烈士墓、红军桥等20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石壕镇紧密配合重庆南州旅游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紧盯"红色强引领、绿色促转型"目标,紧抓"綦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资源优势,紧贴绿色转型实际,强力推动綦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落地、项目成形、发展见效.  相似文献   

4.
赣南原中央苏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奠定了文化资源优势、国家政策优势和发展基础优势。在实践中,赣南原中央苏区盘活红旅资源,带动产业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乡风文明,弘扬苏区精神,锻造干部队伍,充分激活了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与此同时,赣南原中央苏区也面临地方政府保护管理红色资源压力增大、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创新性要求变高以及相关人才短缺等现实挑战。可以从创新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开发、壮大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和优化,更好地激活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2004年至2015年国内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功能研究,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途径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量化评估研究四方面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认为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一定价值的成果。但总体来说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得出的结论有的还值得商榷,这给以后的研究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方向,我国越来越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对当地的思想文化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许多红色根据地的发展和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以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为例,采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阐述了睢县红色文化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河南睢县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掖市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积极的成效.利用富集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人参观旅游,需要提升内涵建设,构建协同发展格局,规范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争取资金支持,加强红色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注重资源整合,将红色遗址遗存连点成线,主动对接国家、甘肃省的红色旅游规划建设方案,进一步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加大红色旅游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变革红色旅游特色产品和商品经营模式,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与各种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以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张掖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南京的红色资源丰富,具有优良的红色传统以及旺盛的红色基因,在当前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峥嵘号角中,只有以典型引领营造氛围、以创推精品强化效果、以注重实践贯穿始终、以建好阵地奠定基础等多维度来传承与发扬南京红色文化.并在弘扬红色文化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育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也为我们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起始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时期.沂南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沂南留下的物质记忆,不仅承载着革命老区曾经的苦难与辉煌,而且凝练着革命先辈不屈奋斗的勇气与精神.沂南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新时代促进沂南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成为推动沂南县实现新发展的新引擎.此次调查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通过设计网络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考察了临沂市沂南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沂南县政府等单位开始着手对已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扩建、整修等工作.沂南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积极创新发展路径,是沂南县红色文化资源下一步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2012,(7):120-121
文化乃旅游之魂。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资源平台,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万源,将大力发展以红色文化为龙头,包括民俗文化、名品文化和生态文化在内的文化产业,打造川陕红军文化品牌,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附加值,倾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1.
沂蒙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何进一步挖掘开发、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自身优势,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是摆在沂蒙人民面前一个值得认真思考、深入探索的课题。分析了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根据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陕北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使这里成为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集中、最丰富、最突出的地方.近年来,延安和榆林市将红色文化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主要素,取得了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3.
东北少数民族抗战红色文化是十四年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少数民族同胞在艰难的抗战斗争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东北少数民族十四年抗战中形成的抗战红色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现代化强国、增强民族团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曾楚 《老区建设》2012,(Z1):24-25
充分挖掘保护红色资源,加快推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传承红军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加快老区群众脱贫增收的需要。近年来,旺苍县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探索出了一条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互促共进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新征程上,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对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政治示范意义,运用辩证思维有助于高质量推进老区乡村振兴。宏观上,辩证处理好发挥政治优势与市场作用、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的关系,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培育内生动力为目的优化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支持。中观上,辩证处理好发展共性与个性、优势与劣势的关系,以跨越区位发展劣势、高质量利用红绿特色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为重点,注重通过思维与科技创新“扬长补短”。微观上,辩证处理好红色资源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绿色资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充分激发红色资源文化效益为前提推动实现经济效益,在激发绿色资源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以创新赋能经济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尚未形成真正的红色文化产业;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型,必须在“红色文化旅游业、红色文化演艺业、红色文化动漫创意产业”三个方面实现突破,重点实施“建设一个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立二个红色动漫城、策划三台好戏、创建五座风情城镇”四大工程,以振兴江西红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7.
曾楚 《老区建设》2012,(2):24-25
充分挖掘保护红色资源,加快推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传承红军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加快老区群众脱贫增收的需要。近年来,旺苍县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探索出了一条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互促共进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省会城市,在政治、经济、人口各方面相较于其他省内城市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但作为一个核心城市并没有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本文通过研究武汉市的红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武汉市发展红色文化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在文化认同中的优势作用,增强武汉市的文化软实力,将红色文化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中部六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9.
湖南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的省份。文章通过全面考察湘东革命老区资源赋存,发现湘东是一个气候宜人,景观独特,人文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红色文化灿烂的革命区域。红色资源是湘东各类旅游资源的亮点,通过整合资源,挖掘红色底蕴,开发红色产品,重塑红色品牌,是发展湘东区域旅游经济,建设和谐乡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绿色技术创新系统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由生产、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政府等诸多要素形成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和体制。随着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人口激增等问题愈演愈烈,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发展的难题也越来越突出。大力推广绿色技术,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