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海南的旅游业发展大步前进,近几年乡村旅游的发展崭露头角。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得到更好地发展机遇。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伴随着乡村民宿的打造,海南已筹备编写海南民宿产业规划及民宿经营标准等相关文件。借鉴于民宿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民宿品牌塑造非常重要,民宿的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需要有品牌形象,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将会增强旅游者的认可度。民宿品牌的塑造对乡村的产业结构、文化、产品等因素都会产生较为积极的作用,因此海南在未来打造乡村民宿的道路上,"一村一品"的品牌化、特色化将会加快乡村民宿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西咸地区文化旅游特色,探讨西咸地区的文化旅游品牌定位原则和文化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品牌定位原则: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以公共品牌为主导,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相结合.文化旅游形象塑造:塑造多主题形象,树立一体化形象,加强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西咸地区文化旅游特色,探讨西咸地区的文化旅游品牌定位原则和文化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品牌定位原则: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以公共品牌为主导,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相结合。文化旅游形象塑造:塑造多主题形象,树立一体化形象,加强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4.
陈巧 《中国集体经济》2014,(22):145-147
荆州市旅游文化形象的塑造对扩大荆州市旅游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推动荆州旅游品牌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文章拟将公司的CIS战略运用到荆州市旅游形象塑造中,分别从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方面对荆州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塑造,来提高荆州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其在旅游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对于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乡村民宿发展较早且各具特色,在法规制度、经营管理、活动策划、品牌营销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方法。本文以德国、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乡村民宿为例,介绍其发展历程及举措,并针对我国大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粗放式开发、农民参与度不足以及运营管理困难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生态保护为基底,树立永续的发展观念;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打造主题情节式体验;以品质服务为保障,树立良好的乡村旅游品牌;以乡民自治为主体,构建多方协作的运营模式"的乡村旅游措施,以期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嘉峪关、酒泉、哈密、吐鲁番区域旅游文化圈,实现区域经济和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甘肃省委、省政府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决策部署,为加快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化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构建嘉峪关、酒泉、哈密、吐鲁番区域旅游文化圈,实现区域经济和旅游文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旅游市场迎来了以"文化追寻"为目的的旅游者,毫无疑问,城市文化建设成了现代旅游城市的当务之急.现代旅游城市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植根于城市文化土壤之中,城市文化培养了服务人群, 孕育了旅游资源,塑造了旅游形象,现代旅游城市的未来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立足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城市文化生态化.  相似文献   

8.
"古苗疆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活态"民族走廊,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极具旅游开发意义.本文对"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归纳出走廊沿线文化丰富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族群频繁互动、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国际通道等特点,并进而提出进行整体品牌塑造、优先开发古驿站、对非遗产品精品化打造和品牌包装、申报世界遗产、重视走廊的文创产品开发等对"古苗疆走廊"进行旅游品牌塑造的开发导向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晓山 《特区经济》2010,(8):171-173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品牌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须经历一个艰苦过程,当前民俗文化旅游可谓正处于这一阶段之中,其面临最大的难题即为品牌的塑造与发展。"刘三姐"文化旅游恰是如此。通过对"刘三姐"文化内涵的解读,以及从旅游资源性质的角度对其具有的优势和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品牌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颖 《科技和产业》2021,21(11):168-173
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背景下,民宿应更加关注游客网络舆情,做好网络口碑的培育.聚焦于河源特色民宿微景区化集群开发、形象感知及网络口碑调查,运用ROST网络文本挖掘方法,挖掘游客感知河源民宿的数据足迹,实施河源8个代表特色民宿的游客感知评测研究,总结河源民宿创新营销与管理、反哺乡村旅游振兴的经验,以期梳理民宿产业链延伸、服务设施优化、乡土文化质感营造等方向,提出规划引领民宿管理布局、发挥民宿对乡村文旅触媒效应、激活民宿互动营销、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等针对性创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是宁夏全域旅游"大景区"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维度和实施抓手,协调发展好该组旅游共生单元对实现上述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旅游共生及协同发展理论为视角,在梳理总结宁夏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指其存在全域"红-绿"文化旅游共生顶层设计不足、"共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红-绿"文化及共生价值发掘不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及共生关系协同发展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提出做好红绿文化旅游共生系统顶层设计,完善旅游"共生"基础设施,挖掘"红-绿"文化及共生价值内涵,开发"红-绿"文化体验性产品以及打造智慧乡村旅游平台等举措,以便在"红-绿"文化旅游共生单元协同并育中实现乡村振兴与区域旅游共生系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是吸引和招徕游客,提高旅游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已成为各个旅游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阐述了构成青岛城市品牌的要素,应用营销理论,分别从青岛的旅游资源、旅游特性以及从其作为旅游城市的角度出发,对青岛城市品牌的塑造、维护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旅游形象策划是塑造和改善旅游形象的有效手段.旅游形象策划可分为旅游形象分析、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形象设计和旅游形象传播四个步骤.文章综合国内外有关旅游形象策划的理论,依次根据四个步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研究发现,今后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包括旅游地形象的竞合分析、定位理论、系统理论构建等问题.旅游形象营销转向旅游形象管理是旅游形象策划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古镇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传承和交流过程中,无论是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地域文化的特质化和差异性基础上.对于竞争激烈的江南古镇旅游市场而言,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建立起特色明显、特质突出的古镇文化体系,并通过旅游品牌建设,营造"独有"的古镇文化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15.
旅游特色街区作为城市旅游的一种栽体,是游客感知当地人文风情,增强旅游体验的重要旅游吸引物.随着城市旅游的蓬勃发展,对旅游特色街区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也就有其必要性.文章以中山市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为例,通过分析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现有形象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其品牌特色、提升其文化品质、完善其旅游形象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红色旅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进一步挖掘红色精神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可为旅游业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树立样板。文章以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为例,通过以标准化建设为引领,构建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推进数字化建设,扎实精细化管理,创新服务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旅游品牌,有力赋能"上海文化"品牌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7.
论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战略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性融合发展.不仅是大力发展山东旅游业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要求。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特别是对旅游产业文化内含的理解和创新;对旅游资源文化优势的确认和把握;对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产品的创新性精心塑造;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整合及对策实施。  相似文献   

18.
在“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辽宁省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公众多元消费需求、推进文化强省的建设,而且可以实现更高的产业综合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于打造产业的特色IP、塑造产业的品牌体系、推进新技术的应用、与关联产业进行融合。在“十四五”时期,辽宁省文旅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加速标志性重大项目的建设、推进高等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各文化业态的优化升级、壮大运动休闲业态。要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提高企业发展能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强化智慧文旅服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产业的监管等方面做好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基于SWOT分析下的桂林恭城县节庆旅游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川 《特区经济》2009,(8):143-144
节庆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品牌的塑造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但是各地由于其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在发展节庆旅游的过程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本文以恭城为例,通过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其节庆旅游进行深入分析,并由此提出由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刘艳华 《特区经济》2008,(3):187-188
长株潭新特区的成立,使得其整体旅游形象的策划提上日程。长株潭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最具特色是的湖湘文化资源。根据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长株潭旅游形象设计应打湖湘文化牌,塑造"新特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