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主要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相关规定,通过分析费用扣除标准的变化对个人所得税税负的影响,提出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个人为单位和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家庭人均基尼系数进行对比,说明以家庭为纳税单位更符合税收公平原则和量能纳税原则。借鉴国外个人所得税在纳税单位选择中促进公平分配方面的经验,提出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议:建立分类综合税制模式,每月分别按不同的超额累进税率实行源泉扣缴,年末根据家庭负担情况自行申报并汇算清缴;在总体实行比例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并行基础上,针对分类所得和综合所得分别制定相应的税率形式;费用扣除制度应考虑家庭成员的所有必要费用和生计费用;完善税收征管制度,逐步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纳税申报制度及电子信息稽核系统。  相似文献   

3.
孙雷在《中国税务报》撰文指出:我国个人调节税存在四大问题:1.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计征模式,对纳税人的不同所得项目分别按规定税率计算征税。这种计征模式难以掌握纳税人的总体收入水平和负担能力,会使那些多渠道取得收入、应税所得总额较大但分属若干税目的纳税人税负相对较轻,而使那些收入渠道单一、应税所得总额较小的纳税人税负相对较重,难以真正实现税负公平。2.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采用“定额扣除法”,由于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居民…  相似文献   

4.
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以代扣代缴为主,纳税人自行申报为辅的缴纳方式。“凡向个人支付应纳税所得的单位和个人,均为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人”,负有法定扣缴义务。现实中,负有法定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有的是全额代扣代缴,有的是部分或全部代为负担个人所得税。不同的方式,其计算和帐务处理是有区别的。八:全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其计算公式为: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费用扣除标准)×税率-速算扣除数。B:部分负担个人所得税的,其计算过程以及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收入额-法定扣除费用-…  相似文献   

5.
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为了达到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贫富差距的目的,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征收的税.但是个人所得税税负大小会因纳税申报单位(个人或家庭)的不同而变化.而我国现行的以个人为征收单位实行分类征收,实际上并不符合按能力负担的原则,忽略了纳税人的自然状况、每个家庭实际生活支出的差异及收入来源的差异等,不能达到税负公平.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思考是否应该将个人所得税申报方式向由个人为单位征收向家庭征收模式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地位的出现,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大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我国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历史演变出发,通过分析费用扣除标准的变化对纳税人税负的影响,指出我国目前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7.
李晓红  赵静 《财会通讯》2013,(12):98-100
税收公平是税法制定的基本原则,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本文分析了目前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不合理,从而引发税负不公的表现与内在原因,提出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改革的渐进式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宽免和扣除项目有待细化。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个人的各项应税所得,应税所得是毛收入扣除必要费用的余额,即毛收入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确定应税所得,调整过程实际上就是必要费用的扣除。这样,费用扣除就成为个人所得税制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就个人所得税而言,费用扣除主要有两部分,取得收入所必需支付的有关费用和那些主要是为了维护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养家糊口的所谓“生计费用”。税法中应明确什么项目准予扣除,什么项目不准予扣除,准予扣除的项目,究竟是全额扣除还是限额扣除,税务机关在核定费用扣除时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社会分配的主要税种之一,其征税的目的除了考虑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更重要的是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缩小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收入公平和社会和谐。在我国,个人所得税虽几经合并与改革,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际税收现状等角度来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仍然存在边际税率过高、计征方法和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分类所得税制造成税负不公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与举证,提出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效应,被普遍认为是当下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在税收征管和配套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重点应从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入手,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加大对富裕阶层的征收力度,这样既能有效发挥税收的收入调节功能,又能保障财政收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个人所得税从1980年开征以来,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和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呈现出一些不足。尽管近几年对个人所得税制度也做了些"小手术",但仍然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文章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运行状况进行了综合评述,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征税模式、纳税主体、生计费用扣除和税率设计不合理。根据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政策建议:将现行分类课税模式改为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混合课税模式,扩大应税所得范围,合理确定生计费用和特殊扣除标准,调整不同类别所得的适用税率。  相似文献   

12.
范雅玲 《财会月刊》2010,(11):74-75
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可以扣除必要的费用,必要的费用也就是免征点,这部分费用不纳税,目的是保证人们最低的生活费用,也就是生计费用。生计扣除的目的是让纳税人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留足维持本人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而超过基本需要的收入部分均视为具有纳税能力,可根据能力贡献一部分收入给社会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目前,我国必要费用的扣除标准是2000元。笔者认为,该标准有两点不合理之处,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问题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所得税是收入分配最后环节的税种,如果运用得当,能很好地实现调节、缓解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是受到普遍重视的税种之一,发挥着为政府聚财和公平分配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分类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过于简单,基本没有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及家庭背景,并且征管乏力。因此,应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定位问题。通过分析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分析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设计是否合理,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维持现有的扣除费用标准;第二,完善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第三, 在统一的扣除费用标准下,各地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上下调整。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缴采用较为单一、简单的费用扣除标准,并没有考虑纳税人具体的负担能力。按现行的这一费用标准和扣除后的征收,并不能反映纳税能力越高纳税越多这一原则,造成了事实上的税收横向不公平,有违税收公平的量能负担。因此,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不应只纠缠于起征点的高低,而应根据纳税人的具体负担能力,建立一个全面、细致、合理的费用扣除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采用的是定额费用扣除制度,即从2008年3月1日起,个人所得每月的费用扣除标准为2000元。一、我国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存在不公平1.固定的费用扣除标准不公平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是从1980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近30年,但对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只作过几次调整,每年的费用扣除标准基本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17.
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可以扣除必要的费用,必要的费用也就是免征点,这部分费用不纳税,目的是保证人们最低的生活费用,也就是生计费用。生计扣除的目的是让纳税人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留足维持本人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而超过基本需要的收入部分均视为具有纳税能力,可根据能力贡献一部分收入给社会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目前,我国  相似文献   

18.
税负公平是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统一,实质公平要优于形式公平,税负的实质公平要考虑纳税主体的“纳税能力”,对纳税主体的不同情况诸如获得收入的成本,家庭环境进行区别对待,对纳税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所需予以扣除,以维系婚姻家庭存续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受个人所得税基础环境、公民纳税意识和征管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建立在个人申报基础上的综合所得税制改革仍是长期、艰巨的课题。现阶段提高效率、维护公平的切实作法仍是在现有模式基础上进行制度优化:建立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机制,优化超额累进税率设计,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计税时间,强化征收管理,深入推进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总会计师》2011,(3):17-19
【新闻背景】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表示,实现收入公平,是政府努力的目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经列入国务院的议事日程,将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这是我们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件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