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思聪 《商》2013,(5):228-228
马克思先后提出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历史哲学里,交往问题,虽然已有一些思想家涉及,但是缺乏完整的论述。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交往范畴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就集中表述在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交往是生产的前提,是人的存在方式,指出物质生产以及由此决定的交往形式决定了人们的意识活动和意识形式,现实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之中的。  相似文献   

3.
《商》2016,(12)
对异化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成果,是他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把钥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科学揭示,借助异化对社会发展现实的批判,从人的实践出发对异化的内涵、根源、扬弃等方面做了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商》2015,(2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间共同完成的一部理论巨作,明确当中的唯物史观思想,不仅对于理解马克思提出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哲学得以存在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就在于它实现了哲学主题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换,而改变世界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哲学巨著,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本文主要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入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基础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重要保障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建立"真正的共同体";有效途径是消灭旧式分工。同时结合现实社会论述了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中。其中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交往"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因此,"交往"既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又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概念和范畴,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形成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从“生产关系总和”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两个进行了二重界定。市民社会二重性也具有其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中。其中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交往”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因此,“交往”既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又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分工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思想之一。分工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紧密联系。分工作为特定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存在形式,分工决定并且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在分工的基础上,阶级和国家产生。社会分工既促进了人的发展,也制约了人的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应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实现分工的和谐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品牌》2014,(4)
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理论中轴",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内涵着分工理论的不断建构、解构和重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更是一个贯穿于始终的重要范畴。但是在细读文本时不禁会产生一种疑惑,为什么马克思一边强调分工的重要性一边又要消灭分工?文本中有关分工思想到底出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谁的创作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从两种分工各自的形成、差别与影响三方面来讨论其内在逻辑差别以及对分工理论系统性解读。  相似文献   

12.
胡翠花 《华商》2008,(7):99-10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论战性著作。它在对唯物主义的阐述中贯穿着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同时在反面观点的批判中也正面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分工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作了科学系统地论述。本文试图在剖析马恩分工理论内含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分工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使其为我国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对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史讲义》英文版的研读,以及对马克思相关著作的阅读获得了一些感悟,对罗尔斯关于马克思理想社会的主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将站在罗尔斯的立场上对马克思理想社会的三个特征进行尝试性的阐释和梳理。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就是一个自由联合的生产者的社会,它的特征主要有:意识形态的消失、没有剥削、没有异化。  相似文献   

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而又不停留于此,提出了人的真正本质是他的类本质即具有能动意识的社会属性,通过劳动实践而组成的现实社会性。马克思以劳动实践理论为基础,揭示出人的历史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异化劳动—劳动复归,即人—非人—人的复归的历史。《手稿》把异化劳动作为中心概念,以此解释私有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是一部科学巨著,是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结合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从1843年起,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到1883年逝世,在整整四十年的时间里,理论上的主要活动,就是从事《资本论》的创作。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有个逐步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资本论》以最完整、最集中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的研究成果。《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成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此后,  相似文献   

17.
人的类本质异化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发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因此他把人看作是普遍的、自由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从而与人的类本质异化相区别。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存在异化问题,因此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异化理论在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中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是马克思的一本重要的著作,《手稿》包含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包含着新的世界观的雏形,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其中,异化劳动理论作为《手稿》中的核心理论,是马克思在形成其科学世界观过程中富有成效的探索,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异化劳动理论的作用、地位及意义这几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郭晓婧 《商》2013,(1):230-230
国内外学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是一个前沿的、焦点的问题,这部著作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除了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外,还包含了手稿如何编排这样一个文献学问题。在我国出现的最早译本是在抗战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版本的译本相继问世。回顾不同的中文版本编译过程中的得失,对深入理解唯物史观和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昊宇 《商》2013,(13):348-34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自始至终以一个人本主义者的身份来解构资本主义,并以抽象的人的本质观为前提理解人的需要及其满足过程,需要范畴反映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