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胡颖  李维 《技术经济》2023,42(1):77-89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关键。为此,基于2011—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5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东道国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分别对中国出口与进口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东道国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进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2)从中国对东道国出口来看,港口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出口推动作用最强,随后依次是公路与航空基础设施质量,而铁路基础设施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从中国自东道国进口来看,公路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进口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港口基础设施质量,而铁路、航空基础设施质量的影响较小;(3)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东道国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会通过降低贸易成本而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4)交互项分析发现东道国公路、铁路基础设施改善对港口与航空基础设施及港口基础设施改善对航空基础设施贸易促进作用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公路基础设施改善对铁路基础设施贸易促进作用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构建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及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较全面地分析了中日两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模式和地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占比低于同期日本,其获益能力相对较低。(2)中日两国制造业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均呈上升趋势,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不断加深。(3)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主要是以后向模式,而日本制造业主要是以前向模式。(4)中国制造业中国外增加值以最终产品为主,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生产环节,而日本制造业中国外增加值以中间产品为主,专业化于关键零部件生产环节。(5)中日两国制造业主要是通过间接增加值出口实现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且其国内的生产分工程度均在不断加深。(6)中国制造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下游位置,且有一定的攀升趋势,而日本制造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上游位置,但有一定的下滑趋势。  相似文献   

3.
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一国制造业价值链位置的重要因素。运用《全球竞争力报告》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分析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质量的改善显著提升了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并且促进其在价值链中的前向参与和后向参与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主要通过国际技术溢出与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价值链地位产生影响,而且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提升作用依次递减,契约环境良好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因此,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时,要充分意识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制造业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交通运输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建设,借助交通枢纽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分工。  相似文献   

4.
冯晓华  陈九安 《技术经济》2023,42(3):142-153
基于2000—2014年中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中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条款文本,使用自然语言文本处理法量化了中国各行业在FTA中TBT条款的合作水平,实证研究FTA中TBT条款对中国各行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FTA中TBT条款分别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制度质量三个路径促进了中国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攀升。进一步分析发现,FTA中TBT条款对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促进作用明显,对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不显著;相对于高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更容易受FTA中TBT条款的影响。中国政府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FTA中与贸易伙伴国的高水平TBT条款的谈判协商,充分发挥其对各行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促进作用,同时重点关注对FTA中TBT条款敏感度较高的行业。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理论分析并形成相应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借鉴现有文献构造了“全球服务业价值链嵌入度”以及“服务出口相对复杂度”测度指标,并据此利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逻辑一致性计量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嵌入全球服务业价值链绝对地提升了服务出口复杂度,但对服务出口相对复杂度影响不一,在发达经济体表现为正向作用,而在发展中经济体则表现为负向作用.上述结果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嵌入全球服务业价值链,面临“扩张陷阱”和“低端锁定”的风险和可能,同时也说明如何抓住全球服务业价值链发展变化的重要机遇,在实现服务出口规模扩张的同时,提升服务出口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6.
马超  杨丽华 《生产力研究》2021,(2):15-18,156
文章基于2008-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等匹配数据,考察了“一带一路”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家前、后向参与全球价值链对我国贸易利益的提升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后向参与的促进作用更大;机制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可以通过影响中国的全要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构建贸易便利化、服务要素投入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一般理论模型基础上,运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和贸易便利化数据计量分析贸易便利化基于服务要素投入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效应.结果 表明:贸易便利化通过增加服务要素投入显著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贸易便利化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效应与返回国内增加值密切相关,显著促进中国向劳动要素丰裕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返回国内增加值,向服务要素丰裕国家出口服务密集型产品返回国内增加值.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此外,相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增加值出口率是判断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在产业和双边层面该指标会失效。本文将增加值出口率核算拓展至国家、产业和双边层面,并分析了代表国家在这三层面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不同方式,研究发现:(1)一国出口产业结构显著影响该国增加值出口率,由于经济全球化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增加值出口率持续下降,而发达国家增加值出口率较为稳定。(2)产业增加值出口率可判断不同国家相同产业参与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方式,美、德等发达国家农业处于国家价值链下游直接参与全球价值链,服务业处于国家价值链上游并支持下游制造业、间接参与全球价值链。我国农业处于国家价值链上游但没有直接参与全球价值链,我国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强于嵌入国家价值链的深度,与本国上下游产业关联较弱。(3)出口国增加值出口方式、双边地理区位和距离是影响双边增加值出口率的重要因素,嵌入全球价值链上游国家的双边增加值出口易被低估,地理毗邻的双边增加值出口率则易被高估。  相似文献   

9.
周帅  杨慧  刘洪钟 《经济学家》2023,(12):86-94
当前数字经济推动金融服务中间品快速发展,这是国家金融风险治理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基于2000年至2014年全球43个经济体金融服务细分行业中间品出口增加值数据,本文构建了前向价值链生产联系下金融服务中间品出口对国家金融风险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发现,前向生产价值链下金融服务(不含保险)中间品出口能够显著促进国家金融风险的规避。影响机制分析显示,金融服务中间品出口能够有效通过行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链结构性权力影响国家金融风险,以及深化参与金融服务中间品出口有助于增强其通过上述渠道变量对国家金融风险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在数字经济时代深入参与金融服务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为国家金融风险治理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离不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大背景。20国集团(G20)中的11个发展中国家(简称为E11)是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表。通过对OECD和WTO附加值贸易库的数据整合分析发现:E11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并呈现出后向价值链和前向价值链两种分工参与模式;从贸易总量上看,E11各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贸易地位和利益在不断提升;从行业利益结构上看,E11各国可归纳为四种价值链分工的行业嵌入模式,而且各国行业贸易利益和贸易地位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特点;总体上看,E11在行业竞争上还停留在初级要素的利用阶段,其未来贸易利益的获取还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以外向型经济和制造业大省浙江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测度2001—2017年浙江制造29个细分行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出口技术升级对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省制造业出口产品单位贸易利益的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即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大幅度下降。出口技术升级、贸易开放显著地降低了浙江省制造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能源强度、人力资本、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等因素导致了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增长。交叉项检验表明,研发强度较高的行业出口技术升级会显著降低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外商直接投资、煤炭消耗占比、资本劳动占比较高的行业出口技术升级会导致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As Asian economies have become more connected through physical and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the region's trade has grown and changed. Intraregional trade has increased its share, in large part through the expansion of trade in intermediates in connection with development of global value chains. At the same time, as part of the same process and as part of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that underlies m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hare of services in Asia's trade has risen. Policies that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frastructure and the flow of goods and services, as well as factors of production, can increase the benefits from connectivity. Meanwhile, regional cooperation has a key role to play in mitigating negative impacts that may arise from the vulnerabilities that accompany greater connectivity.  相似文献   

13.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GVCs) is a key element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ies of many developing natio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in promoting participation in GVCs. Using the gravity framework, I examine the impact of services trade agreements on gross trade and GVC trade (backward and forward participation) in goods. I find that services trade agreements promote both, but especially GVC trade, although the effects are heterogeneous: the impact is bigger for developing nation exporters. Moreover, services agreements that allow the export of services without local presence (nonestablishment right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fostering GVC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14.
作为正式协议和制度安排的重要补充,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加强了中外城市之间的信任和深层次交流,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催化剂和助推器。本文从外贸高质量发展视角切入,基于2002—2015年287个中国城市与136个国家或地区的匹配对数据,考察了国际友好城市形成的“朋友圈”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城市间的出口贸易。研究发现:(1)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协议使得中国城市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提高了100%和116%。(2)国际友好城市的贸易促进效应更多源于贸易创造而非贸易转移。(3)除了影响出口集约边际,国际友好城市还从产品种类数和高技术行业所占比例等方面促进了出口扩展边际。(4)以非典和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事件冲击,国际友好城市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城市出口的风险抵抗能力。(5)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友好城市协议对非“一带一路”倡议国家与地理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促进效应更明显。以上结果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国际友好城市的经济内涵以及探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国家之间制度差异是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现有文献缺乏基于制度距离大小和方向对跨国技术转移的探讨。在将制度落差划分为制度逆差和制度顺差的基础上,依据2009—2019年中国技术引进面板数据,探究制度落差对跨国技术转移的影响,并考察技术来源国创新能力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管制逆差和规范逆差对跨国技术转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来源国创新能力有助于增强规范逆差对跨国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而对管制逆差影响跨国技术转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管制顺差和规范顺差对跨国技术转移均有显著阻碍作用,且技术来源国创新能力能够削弱其阻碍作用。研究结论证实制度落差对跨国技术转移具有差异化影响,有助于拓展跨国技术转移研究,并为相关部门从制度落差视角指导中国技术引进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Understanding how policies affect price transmission and incentives for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along the complete value chain is a relevant research question due to the more globalized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In particular, Nigerian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have been targeted by a number of policy decisions. We analyze the import‐oriented palm oil value chain and the export‐oriented cacao value chain, estimating the price distortions from polic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roduction incentives at the regional level. For palm oil, due to protective trade policies and domestic initiatives, the nominal rate of protection (NRP) at the farmgate for palm oil producers shows that producers have been protected. NRPs at the border for cacao beans and cocoa products are negative, which may be due to a quality gap, the export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buyers in global markets. Negative NRPs at the farmgate are seen for all regions, showing disincentives in the cacao beans export market reverberate through the domestic market despite domestic support policies. In both value chains, NRPs at farmgate vary across regions partially due to regional policy frameworks and partially due to local conditions impacting price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17.
周经  戴翔  刘梦 《财经研究》2018,(5):83-96
当前,全球贸易增速出现了大幅下降,这难以简单地从危机冲击及其后续影响层面进行解读.实际上,贸易的基础是分工,看待当前全球贸易失速现象理应深入到国际分工层面.鉴于此,文章构建理论模型以刻画上述现象及其成因,研究发现:(1)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的阶段性变化对贸易增速具有深刻影响,当分工深化到一定程度后,贸易规模扩大的"基数效应"和分工深化的"边际效应"会导致贸易增速下降;(2)对单个国家来说,价值链攀升也会影响贸易增速.进一步地,利用跨国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1)在有效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的程度对贸易增速呈倒"U"形的非线性影响;(2)价值链攀升对单个经济体的贸易增速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由此可知,在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的特殊时期,价值链分工深化趋势减缓乃至"停滞",是导致当前全球贸易失速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中国的外贸失速除了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外,还与自身的价值链升级有关.因此,面临全球贸易增速下降的压力,中国外贸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稳定"全球贸易增长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8.
For an economy competing at the global frontier, an innovation-based growth strategy requires a well-developed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 set of capabilities-focused technology policies, as well as a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at stimulat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play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an economy's transition to an innovation-based growth strategy. We discuss the challenges governments face as they restructure economic institutions to deepen R&D capabilities and encourage technology creation. We review Singapore's experience in this regard and assess its ongoing efforts to remake itself to compete at the global frontier.  相似文献   

19.
马广程  许坚 《技术经济》2020,39(7):169-175,192
本文利用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ADB-MRIO),依据出口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2000—2017年的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和国际产业转移情况,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价值链地位提升促进产业向外转移。劳动生产率提升、垂直专业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作用有利于产业向外转移,而过度投资和行业垄断则导致产业向内转移。第二,分行业类型检验结果表明,中低技术行业产业转移对于价值链嵌入位置提升的反应更为敏感。第三,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中间品贸易是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作用于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底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外贸货物吞吐量大幅度下降,企业产品的出口受到了严重冲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本文以台州为例就物流量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了后危机时代的出口物流量变化,创造性的以价值为尺度,利用出口额表征物流量,对影响物流量的当前时间因素、结构现状及单指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从政府、企业和金融部门提出一系列增进物流量的对策措施,以支持台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