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农村贫困地区的乡村,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和土地在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就业。那么,应给予农民什么样的教育?一、农民迫切需要岗位培训和教育(一)农民就业岗位变化引发的教育需求。贫困地区农民通过熟人引进或亲戚介绍等方式流入城市,在城市二元化的劳动力市场中,通过非正式渠道,进入环卫、建筑、服装、餐饮、零售、家庭服务、交通运输等部门就业。单一的仅为当地农民服务的农村教育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的农民教育需求了。城市职业和岗位大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外出农民的知识素质不高,不少人也自感在就业竞争中的技术文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关农业的、农村的、农民的"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农村约有1亿~1.2亿剩余劳动力,曾几何时,随着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的普遍使用,土地等生产资料已经不能满足农村人口的经济需求,农村劳动力仅靠当地经济发展已经无法完全消化。于是大部分的剩余农村劳动力就选择了离开多年耕耘的土地,来到城市就业,但是解决就业的同时也加重了城市的负担。然而,近年来情况有所变化,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许多"农民工"返乡后不再返回城市,而是选择回乡就业或者自主创业,导致大城市的某些岗位出现了"用工荒",这其实是市场调节作用于资源配置的结果。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因,浅析市场调节与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农民就业问题的探讨程君,余秀江随着我国农村体制的深入,农民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观注。失业是就业的对立面,要就业实际上就是要减少失业,甚至消除失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农业劳动者占绝对数量的国家,对农村有没有失业,农民会不会失业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在城市是国有土地,农村是集体所有制土地,二者处于相对隔绝的两个市场,农村集体土地不能进入市场直接交易。正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以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获得农村建设用地,转手后又用城市建设的市场价格售出。而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农民却没有享受到土地的增值收益和应有的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5.
<正>贺雪峰:农村经济制度和乡村振兴为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供保障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贺雪峰认为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城市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获得稳定就业岗位与收入,在城市安家落户。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多种原因,无法长期留在城市工作生活。对于这部分人,农村土地制度、畅通的返乡通道为他们返乡务农、创业提供保障,避免了找不到合适就业岗位的农民滞留城市,陷入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6.
陈淮 《浙江经济》2002,(18):34-3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没有后推的余地在未来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就业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现象。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骤然严峻。在国有企业职工大量、普遍离开劳动岗位的“下岗”问题之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构成了就业形势的新特征。“十五”发展过程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过程。按照已经写入“十五”计划的数字,在此期间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这相当于“十五”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的18.87%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转移就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着互动性关系,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应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山东省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县域经济与农民转移就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仍需重点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是否应该是平等和竞争性的?也就是说,就业是否应该有孰轻孰重、谁先谁后之分?要回答这个问题,应首先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条件下,城市和农村就业形势究竟哪一个更为严峻;二是通过行政性干预实行"就业岗位优先",能否真的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长期以来,我们对城乡就业形势的估计有失偏颇,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一些偏差,只看到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一面而忽视了农村就业形势同样严峻的一面,对就业形势缺乏科学的、全局的客观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在城市是国有土地,农村是集体所有制土地,二者处于相对隔绝的两个市场,农村集体土地不能进入市场直接交易。正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以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获得农村建设用地,转手后又用城市建设的市场价格售出。而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农民却没有享受到土地的增值收益和应有的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0.
周琳 《中国经贸》2013,(8):69-69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人口的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比比皆是,其中就业压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国的综合国力很强大,但是人均收入极其不均,虽然在我国南方沿海、中心城市有很多的高薪职位的就业机会,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就业状况。总的来说,我国还是一个劳动力输出的大国,解决就业问题应尽早提上日程。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政府作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综合效益低又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从目前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状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最基本特征,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适应岗位需求的现实,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解决劳动者素质结构与岗位需求不对接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问题是富民,难点在农村,关键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进城是因为城市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和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如果给农民以激励后,还是不能非农化,一定是遇到了制度障碍,通过消除制度障碍,就会按市场经济的逻辑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因此,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通过减少农民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通过促进郊县城市化来推进农民市  相似文献   

13.
卢亮 《北方经济》2007,(11):63-65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必然有大量的农民面临转移,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这些过剩的农业人口流向城市,寻求非农就业岗位。正因为如此,不少专家学者把加快城市化发展看成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那么弄清目前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劳动力带来的就业岗位损失数量就显得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积极兴办农民合作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依靠广大农民,实行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由于农村支援城市,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大批资金,据估计,大约有6000亿——8000亿元(1949年——1978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未根本改变,依然是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突出,农业效益低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量减少农村人口,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民市民化取得很大成效,但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看,我国城镇化进程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究其原因,固然有城乡分隔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进城后面临的就业歧视等方面的原因,但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城市的适应能力不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信息》2004,(6):28-30
就业的主要压力已经不在城镇,而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民不买东西,关键是收入不能支持他们大规模消费城市生产的工业品。启动农村市场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意特别简单。就四个字,“减少农民”。并不是没有地种的农民才是剩余劳动力。导致生产率降低的那些追加要素都是“剩余”的。在10年左右的周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规模要达到1.5亿至4两亿人。如果把我国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需要6000万农民就足够了。从时间上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已经没有了后推的历史余地。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2004,(3):B001-B003
2003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确创造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局面,但也必须看到,一些长期困扰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市场开拓乏力、城镇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都比较大等。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调查研究报告》2006,(204):3-13
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民就业的基本出路。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不能适应农民就业的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为农民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农民的创业和就业环境不理想。促进产业发展,创造农民就业岗位的对策建议有: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企业;为农民创业和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名列世界前茅的我国,占人口总数70%的农民,其平均收入基本上没有多少增加。特别是在“九五”期间,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呈逐年下降的态势,1996年农民人均增幅为9%,2000年为2.1%。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症结何在?其深层原因,就是就业不充分,大量的农村富余人口没有实现非农产业就业。那么,如何实现农村富余人口非农产业就业,本文试图作一些分析探讨。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解放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也就…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大量的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和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然而,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相比较,固守在土地上的农民越来越感到难以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事实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在近几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来考虑,其中,土地制度创新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个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方面,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农民最为强烈的愿望就是获得土地及其收益,可以说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