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流动途径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2003年之后,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内的房地产、股票市场价格高涨,大量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规模、影响资本流入和流出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分析。在长期内利差和人民币预期升值率都是影响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但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更加重要。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汇率改革,同时要在开放之中提高资本管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2015年8月,央行进行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波动增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及房价随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文章探索了三者间的传导机制,发现人民币汇率预期升值会促进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而流入的短期国际资本对房价的影响却与汇率预期的波动强度有关。文章采用TVPSV-VAR模型对2010年7月至2016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两次汇改后,汇率预期波动较大,人民币汇率预期升值冲击通过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更多地作用于房地产的需求端,使房价加速上涨。基于在不同汇率预期波动条件下三者的互动关系特征,文章从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短期国际资本的管理和引导以及综合管理机制的建立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投机资本流入中国的贸易根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取得利率、汇率或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在资本项目受到严格管制及贸易顺差情况下,我国的国际贸易一方面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进入的渠道,另一方面,贸易顺差是吸引投机资本流入的原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于贸易的依赖以及中国的贸易模式对汇率的敏感性使得国内金融市场的价格扭曲、人民币预期升值率持续上升从而吸引资本流入。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资本管制能否有效控制短期资本流动。我们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开的数据首先建立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月度资本管制强度指标,估算了包括虚假贸易在内的短期资本流动规模,然后利用上述量化指标分析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管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当前资本账户管制能够有效控制短期资本流动,汇率预期变化对短期资本流动规模的影响要大于利差变动的影响。因此,未来资本账户管制仍然是控制热钱流入的重要手段,而化解人民币升值预期则是平稳推动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跨国公司视角,通过建立EGARCH模型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在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中,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水平变化和波动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并对资源导向型FDI和市场导向型FDI的汇率波动效应进行细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波动FDI增长绩效存在着显著的跨时差异、结构差异与规模差异。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增强和国内要素投入品价格回归,会抑制资源导向型FDI的流入和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汇率水平对FDI流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汇率水平是影响FDI流动规模及方向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人民币汇率及我国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的背景,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水平对FDI流入的竞争力效应、区位效应、部门效应及财富效应。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通过竞争力效应影响FDI流入;不同行业、不同区域来源的FDI对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化具有不同的效应。此外,汇率水平的调整还通过财富效应影响着FDI流入方式。这些结论对评估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外资流入的影响具有一定政策内涵。  相似文献   

7.
什么才是资本的正常流动?无论是原来人民币升值下单向国际资本流入,还是现在的国际资本流出,都不是正常的。只有既有流入又有流出,才是正常的格局,实现这种正常流动,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政策目标。人民币虽然出现了12个跌停,但这只是短期波动,主导因素是:欧债危机动荡导致兑美元需求增加、国际资产回流,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从10月份开始主动减少压缩储备规模。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这些长期因素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Pesaran边限协整检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升值背景下人民币汇率、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时变效应。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FDI与经济增长在样本期内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人民币升值和经济增长均对FDI的流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与FDI的流入对人民币汇率的反馈机制并不存在,FDI流入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表现出强烈的以"投机套利"为主要目的的"本土特征"模式。且同期的向量误差修正分析同样表明,人民币汇率和经济增长能够有效促进FDI流入,而经济增长和FDI流入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反馈机制依然不存在。这意味着政府当局在保持经济适度规模增长的同时,尤其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制定适当的政策保持汇率稳定,以避免人民币升值过快而导致外资迅速流入进行投机套利活动。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可以从宏观、微观和金融市场三个层面进行考察。从宏观层面看,汇率改革能够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是对减少贸易失衡和调整国际收支的作用并不明显,反而由于持续的升值预期导致大规模资本流入,影响经济金融稳定。从微观层面看.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业等行业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冲击,非贸易品部门则受益于人民币升值,FDI 投资区位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有利于我国转变过度外向型的经济结构。从市场层面看,更大的汇率弹性使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外汇风险上升,但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和推动资本账户开放。  相似文献   

10.
直接法在考虑国际收支平衡表正常统计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对隐藏在贸易、直接投资等渠道中的资本流动进行合理调整,估算出中国金融资本流出流入规模.结果表明,中国正经历着金融资本的双向流动,且隐性资本流动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影响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放松资本管制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升值压力,长期内国内金融市场深化将促进金融资本有序正常流动.  相似文献   

11.
夏跃强 《特区经济》2008,(11):92-93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美元与人民币利率之差拉大及国内的房地产、股票市场价格高涨,大量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对此,我国政府应给予高度关注,并积极应对。可考虑的措施是:设法削弱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选择适当时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转变政策导向,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均衡;审慎开放资本账户等。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显著特征为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双向波幅扩大、呈小幅升值态势,仍属于基本稳定。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取向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非理性预期,其核心内容为:汇率政策将成为货币政策中心、采取合适的政策组合、适时调整汇率水平、大力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我们的基本判断为: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将会进一步放宽,在双向波动中小幅升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经典的汇率制度选择依据——“三元悖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所信奉,同样在我国,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也是一直以此为基石。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依据是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然而本文将利用Mendel-Fleming和Mendel-Fleming-Dombusch两个模型去分析,得出即使在国际资本完全不自由流动下的固定汇率政策以及在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情况下的浮动汇率政策都无法完全得以实现,从而理清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时依赖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自主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从“三元悖论”谈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经典的汇率制度选择依据--"三元悖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所信奉,同样在我国,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也是一直以此为基石.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依据是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然而本文将利用Mendel-Fleming和Mendel-Fleming-Dornbusch两个模型去分析,得出即使在国际资本完全不自由流动下的固定汇率政策以及在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情况下的浮动汇率政策都无法完全得以实现,从而理清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时依赖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自主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5.
跨境贸易以人民币结算:路径选择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境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石,本文重点分析了对外贸易结算货币的不同组合及其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对现阶段中国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特征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在进口方面将使得国内的进口企业无法利用人民币升值减少实际支出。在出口方面,人民币结算比重的扩大将减缓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但与保出口的宏观经济目标相冲突,同时这一政策导向对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on housing prices in eight Asian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We focus on determining whether 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s and capital regulations influence capital inflows and housing pric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n arrangement to restrain the fluctua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and capital controls has the potential to raise housing prices in Asia. The strong prospect of the Chinese yuan's appreciation also pushed up housing prices in China. Another expected reason for the increase in capital inflows into Asian markets is the expansion of global liquidity. Such capital flows often have a sensitive reaction to market sentiment, and an increase in asset market volatility caused by the liquidity squeeze decreases Asian housing pric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need to review capital controls and future exchange rate system options for Asia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1994年1月至2009年3月的月度数据,应用VEC模型以及差分数据和水平数据的VAR模型,考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我国产出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升值1%将使我国产出下降约0.3%~0.4%,多种计量模型检验结果支持上述结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具有短暂的增长率效应和持久的水平效应,即汇率升值对我国产出增长率的影响只限于短期,但对产出绝对水平的影响将长期持续。基于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似乎违背了政策的初衷。一则,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发展,中国对美元风险的暴露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二则,滞缓的香港离岸市场发展正在引发一个潜在、但愈发强烈的呼吁:迅速放开中国的资本项目。本文以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为例,说明了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资本项目开放的日元国际化模式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其一,除了政治、军事因素以及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之外,日本非金融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匮乏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是日元贸易结算不能顺利推行的根本原因;其二,国内金融改革尚未展开就急忙放开资本项目,这在当时造成了一个横跨在岸和离岸市场的再贷款游戏,并成为1990年日本泡沫危机和长期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镜,本文建议,在国内金融改革实质推动并基本完成前,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从激进、危险的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资本项目开放模式转向渐进、稳定的资本输出+跨国企业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的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国际化以人民币区域化为起点。中国在东亚区域的经济联系以及中国参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建设构成人民币扩展在东亚区域使用的基础。将香港发展为在有限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下人民币走出国门的岸外市场,以及发挥人民币在东亚区域汇率协调中的作用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路径中的重要环节。这将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储备货币、锚货币甚至载体货币。  相似文献   

20.
China's financial conundrum arises from two sources. First, its large saving (trade) surplus results in a currency mismatch because it is an immature creditor that cannot lend in its own currency. Instead, foreign currency claims (largely US dollars) build up within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econd, economists, both American and Chinese, mistakenly attribute the surpluses to an undervalued RMB. To placate the USA, the result was a gradual and predictabl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against the dollar of 6 percent or more per year from July 2005 to July 2008. Together with the fall in US interest rates since mid-2007, this one- way bet in the foreign exchanges markets not only attracted hot money inflows but inhibited private capital outflows from financing China' s huge trade surplus. Therefor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d to intervene heavily to prevent the RMB from ratcheting upwards, and so became the country's sol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rmediary as official exchange reserves exploded Because of the currency mismatch, floating the RMB is neither feasible nor desirable, and a higher RMB would not reduce China' s trade surplus. Instead, monetary control and normal private-sector finance for the trade surplus require a return to a credibly fixed nominal RMB/USD rate similar to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1995 and 2004. However, for any newly reset RMB/USD rate to be credible as a monetary anchor, foreign "China bashing" to get the RMB up must end. Then the stage would be set for fiscal expansion to both stimulate the economy and reduce its trade surpl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