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2002-2006年期间董事会公告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方法验证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是否符合连续融资假说.实证结果表明:业务集中度、转股价格以及公司对发行成本的敏感度三个变量都与公司公告发行可转债的市场反应正相关,但其结果在统计意义上均不显著,这说明连续融资假说理论还不足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机.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对可转债发行动机理论研究的诸说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转换债券自产生一个多世纪以来,已成为西方资本市场上重要的融资工具,近二十年更是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有关公司为什么发行可转债的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学者在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机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假说和实证分析两方面做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旨在为以后对公司发行可转债动机进行的相关分析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再融资新规的发布,我国可转债市场逐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可转换债券在融资市场所占的比重快速增加,正逐步从再融资市场的“配角”转变为“主角”。随着可转债在再融资市场地位的逐渐提升,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后不久大股东减持可转债的行为频发,违背了可转债再融资手段的初衷,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因此关于研究大股东减持可转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法研究A公司大股东减持动因及产生的影响,丰富大股东减持可转债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从资本成本和资金使用效率两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效率进行了探讨。从货币时间价值的角度出发,采用资本分割法创立了衡量可转债资本成本的模型。同时选用两配对样本的iWlcoxon符号秩检验,作为判断上市公司可转债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在按一定标准选取了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对可转债的资本成本及其资金使用效率进行了验证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公司可转债的资本成本明显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并未改善公司的业绩,表明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后资金使用效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5.
李腾 《时代经贸》2012,(22):180-180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越加完善,可转换债券逐步进入资本市场主流,为上市公司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河北钢铁集团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可转债为例进行可转债融资的研究,分析可转债融资的利弊,以便做好可转债融资的风险防范,以达到优化可转债融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契约成本的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当中产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财务成本等契约成本为研究视角,从上市公司融资时所处宏观经济环境及企业自身的财务指标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融资选择.研究表明市场总成交额、公司所处行业的绩效、贷款的利率、公司的成长性、资产负债率及GDP增长均与公司的可转债融资选择负相关.公司规模、固定资产比率、财务松弛度与企业可转债融资选择正相关.公司年龄和融资前一年的股价波动对企业的可转债融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我国2000-2003年间22家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发行前1年到发行后1年的三个反映业绩的财务指标中位数的变化趋势,分析若干因素与这些业绩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应用可转债融资效果不佳除了企业方面的原因外,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和中国证券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强也是重要原因。根据研究结论,政府在政策上应做一些调整,适度降低发行可转债的资产额度的下限,加强对公司的财务监管,公司也应更好地设计可转债融资制度,以提高可转债融资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可转债走出跛足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转债正在成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今年出现的债权融资超过股权融资的现象,预示着在未来的市场融资渠道中债权融资落后于股权融资的“跛足”现象有望得到转变。  相似文献   

9.
宏观经济环境和个股表现会影响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决策.公司规模和股权结构对公司在普通股和可转债之间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盈利能力和所得税对公司在公司债券和可转债之问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公司总风险和成长机会与可转债融资选择显著负相关.财务杠杆和资金宽松度对可转债融资选择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展经历了探索期、试点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各阶段具有各自的经验教训。当前利用可转债融资在公司特性、行业选择和发行时机方面存在误区,基于经济理性假设,不同类别的公司以及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市场状况以及融资成本来选择是否采用可转债融资。本文从分析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动机入手,对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和时机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卢春  杨永学 《经济视角》2003,(12):51-52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实施办法》发布实行以来,已有许多的上市公司宣布了可转换债券发行计划并获得了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作为继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之后的重要金融品种,上市公司可转债正逐渐成为新的市场热点。 可转换债券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对公司融资的影响 可转换公司债券为上市公司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能够使上市  相似文献   

12.
将跨境交叉上市视为有益于促进公司治理改善、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的重要外部机制的观点是约束假说的核心内容,然而这一假说是否成立还有赖于跨境交叉上市所带来的市场和制度环境的变化。本文基于资本投资效率的视角,利用H股回归国内A股公司作为样本,对约束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横向上对交叉上市和非交叉上市进行考察,还是从时间纵向上对交叉上市前后进行检验,均没有发现交叉上市行为对资本投资效率有显著提升的证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企业由境外市场回归国内A股市场的交叉上市行为并没有使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与约束假说不符。造成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境外上市企业回归国内证券市场交叉上市存在类似国内上市公司同样的融资饥渴症,将追求廉价资本作为首要目的,并没有将改善公司治理作为主要目标。此外,本文的结论也为规避假说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事件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布公司债、可转债和增发融资公告所产生的宣告效应进行研究,检验融资优序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形式。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会通过"择时"来确定公告日期,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融资公告前会产生显著的正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公告后产生显著的负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总体上会产生正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与国外的绝大多数研究不同,在我国可转债融资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要显著的高于增发融资,增发融资的累计平均收益率又显著的高于公司债融资,而且上述的结果均是稳健的,本文认为产生以上结果主要原因是研究区间内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证监会对再融资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外源融资较多、内源融资较少,债务融资较少、股权融资较多,流动负债较多、长期负债较少等问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利润分配不合理等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必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努力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喆 《时代经贸》2008,6(8):10-11
本文以有效价差(Effective Spread)作为股票流动性的度量,实证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中国证券市场股票的流动性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分置制改革之前,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没有影响公司的杠杆率,上市公司的融资存在明显的“圈钱”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显著的影响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且股票的流动性越大,公司的杠杆率越小,即越倾向于股权融资,这也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的融资市场更为规范。  相似文献   

16.
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是扩大国际融资、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和上市公司行为具有多重外部治理效应。本文借助我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陆港通”机制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2)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而“陆港通”机制开通后,能够缓解标的公司代理矛盾,进而约束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3)当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改善、管理层面临较大股票抛售压力以及大股东监督力度较强时,“陆港通”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效果更强。本文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是扩大国际融资、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和上市公司行为具有多重外部治理效应。本文借助我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陆港通”机制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2)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而“陆港通”机制开通后,能够缓解标的公司代理矛盾,进而约束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3)当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改善、管理层面临较大股票抛售压力以及大股东监督力度较强时,“陆港通”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效果更强。本文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0—2022年发行可转债和普通债的上市公司在公告日前的分析师报告和股市表现的实证研究表明,相比于发行普通公司债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与分析师之间存在潜在的炒作行为,并形成正的股价效应。具体而言,在上市公司发布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公告的前180天,分析师报告的语调积极程度显著上升,消极程度显著下降,特别是前90天的反应更为明显。与此同时,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前20日的市净率、股票价格和流通市值的平均上涨幅度显著更大,且公告日前20天的累计异常回报率显著更高,这导致了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后续的股权稀释成本降低。实证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可能存在炒作现象。上述研究结论挖掘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公告前的股价异常现象和股价变化传导机制,同时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和公众投资者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和整理,发现我国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从融资成本、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和公司治理方面分析了段权融资偏好形成的原因.通过对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的阐述,发现如果对我国上市公司通过融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就能使公司治理结构达到最优化,对提高公司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资本结构的市场时机选择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司融资活动中的市场时机选择行为 最早系统地提出公司融资的市场时机选择假说的是Stein(1996),其研究表明,在股票市场非理性、公司股价被高估时,理性的管理者应该发行更多的股票以利用投资者的过度热情;当股票被过分低估时,应该回购股票。他将这一现象称为企业融资的“市场时机选择假说”。迄今为止,检验公司融资活动的实证研究大多以“市场价值/账面价值比(M/B)”来代表权益的市场时机,以利率代表债务市场的时机。实证结果证实了“市场时机选择假说”,公司的各种融资活动如权益发行、权益回购、债务发行、国际发行等都在试图利用市场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