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受政策因素影响显著、股票的市场政策干预过于频繁,致使投资者收集信息的成本过高,导致我国投资者存在较成熟市场投资者更为严重的心理偏差.本文通过博弈模型分析了政策变化对中小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在信息完全的条件下,双方皆为理性交易者,信息政策干预不会引发羊群行为,因此不会导致股市过度波动,政策干预短期和长期内皆有效.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博弈一方为噪音交易者,信息政策干预引发羊群行为,导致股市过度波动.  相似文献   

2.
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常常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股票交易活跃、换手率高及价格波动频率高、振幅大等特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股市的博弈中,机构投资者利用其信息优势影响交易价格,以获得超额收益。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模型对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了在该情况下博弈双方的最优策略,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稳定股票市场、减少股市短期波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管辉 《征信》2011,(4):20-2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别对尚未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和已经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两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的借款行为进行分析.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表明,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双方的借贷行为无法实现最有效率的博弈均衡;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股市中上市公司交易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分别对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正反交易行为与信息不对称和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过度自信是导致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虽然会降低投资者对于股票的需求,但是个人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更依赖历史收益率来做判断.所以信息不对称是个人投资者进行正反馈交易的重要原因,不过信息不对称却会抑制机构投资者的正反馈交易倾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中国2005~2013年期间个人投资者情绪、机构投资者情绪与沪深股指收益之间的动态影响以及投资者情绪对股指收益的预测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市中的机构投资者并非理性交易者,其投资行为仍然受到情绪的显著影响。我国股市的总体情绪仍然被个人投资者所主导,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力有限,尚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对股指收益有显著影响,并具有一定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6.
冯涛  耿志民 《上海金融》2012,(6):25-30,116
根据对机构投资者噪声交易行为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由于证券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天然具有噪声交易动机和行为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利用个人投资者的认识心理、情绪和投资行为偏差与证券市场制度结构,策略性地实施噪声交易行为,以此加剧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比较优势、获取超额收益,噪声交易因此成为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本质特征。机构投资者噪声交易行为属于有限理性的主动性噪声交易,噪声交易者风险的分布具有阶段性特征,在机构投资者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引发了关于市场有效性问题的争论。本文基于噪声理论对投资者的分类,应用博弈矩阵模型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理性交易者与噪声交易者可以相互转化,理性是相对的;正是由于投资者之间的理性博弈,导致市场在相对有效与相对无效之间上下波动,表现出市场的相对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市场中政府与投机者的行为博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在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著作文章中,时有涉及政府与开发商,投资者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分析,本文试从政府与投机者的角度切入,采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与投机者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论证通过政策来引导房价走势是不理性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交易数据,研究了异质性交易策略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人投资者的当期情绪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前期情绪,能够显著影响风险资产特质收益率的波动:个人交易者倾向于做出骑乘泡沫行为,而机构交易者则倾向于利用市场噪声情绪推高风险资产价格并提前变现离场。同时,在对股价崩盘风险和异质性交易策略之间可能存在的系统性断点进行门限检验后发现,机构投资者的相对力量效应对风险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存在门限点。当机构投资者的相对力量效应超过特定的阈值点时,股价长期崩盘风险会随着相对力量效应的提高而降低;而当个体交易者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机构交易者相对力量降低时,股价长期崩盘风险会提高。因此,有效引导交易者对风险资产的需求回归价值面本身,避免出现噪声蛊惑和诱导交易,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交易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公司与个人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个人投资者逆向选择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的行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则导致羊群行为。根据相关结论,笔者认为,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政府要加强监管建设,倡导发展优质上市公司,而一些个人投资者可以将资金交由机构投资者管理,通过不断学习加强个人投资者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证券市场中,根据交易主体之间拥有信息的差异,可以将投资者分为拥有私有信息的知情交易者与不拥有私有信息的不知情交易者,知情交易者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参与证券的买卖,从中获利.  相似文献   

12.
王玉华  马玉林 《济南金融》2004,(3):42-43,48
由于市场参与人情绪的突然转移可以干扰资产价格,本文利用进化博弈理论对证券市场中参与人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模仿者动态模型构造了一个金融市场中相互作用的噪声交易者和基本交易者之间的两状态Markov链,模拟了市场上理性交易者与噪声交易者的动态转换过程,这也是股价能否如实反映股票的基本价值、是否产生股价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由于市场参与人情绪的突然转移可以干扰资产价格,本文利用进化博弈理论对证券市场中参与人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模仿者动态模型构造了一个金融市场中相互作用的噪声交易者和基本交易者之间的两状态Markov链,模拟了市场上理性交易者与噪声交易者的动态转换过程,这也是股价能否如实反映股票的基本价值、是否产生股价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由于市场参与人情绪的突然转移可以干扰资产价格,本文利用进化博弈理论对证券市场中参与人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模仿者动态模型构造了一个金融市场中相互作用的噪声交易者和基本交易者之间的两状态Markov链,模拟了市场上理性交易者与噪声交易者的动态转换过程,这也是股价能否如实反映股票的基本价值、是否产生股价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标准博弈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静态博弈到动态博弈,从完全信息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从单次博弈到重复博弈,目前已经形成一套相当完备的体系: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尽管标准博弈论的发展就是不断放松一系列严格假定的过程,但它仍然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严格的理性人假定.随着行为经济学日益发展,实验经济学也日渐成熟,因此,过分强调经济理性和推崇严密数理推导的标准博弈论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6.
来稿精粹     
银企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河海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尹庆民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理论。在博弈论分析中,一定场合中的每个博弈方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都有策略地、有目的地行事,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博弈方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博弈方的行为对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行为的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市场参与人情绪的突然转移可以干扰资产价格,利用进化博弈理论,对证券市场中参与人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模仿者动态模型构造了一个金融市场中相互作用的噪声交易者和理性交易者之间的两状态Markov链,模拟了市场上理性交易者与噪声交易者的动态转换过程,这也是股价能否如实反映股票的基本价值、是否产生股价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交易量异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验证了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存在交易量异象,以过去3个月的换手率为基础进行套利,在未来3个月投资者能获取显著的超额回报。使用中期和年度机构持股数据,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能识别和利用交易量异象。基于交易量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信息,我们发现投资者如果买进过去3个月平均交易量最低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最高的一组,同时卖空交易量最高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最低的一组进行交叉套利,他们能在未来3个月获得10.3%的超额回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百度超额搜索量作为个人投资者信息需求行为的代理变量,发现在盈余公告附近,个人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需求明显增强。随着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增强,股票的交易量也随之增加。盈余公告前的投资者信息需求行为不影响同期股价对未预期盈余的反应,但是对盈余公告之后的盈余反应系数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为Holthausen和Verrecchia(1990)、Kim和Verrecchia(1997)的理论模型提供了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本文还发现盈余公告之后的信息需求使市场对盈余公告的立即反应更加充分;此外,业绩预告、新闻报道等影响着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由于投资者间异质性假设可以对金融异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异质性成为金融研究的热点。借鉴已有文献,从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入手研究我国证券市场的异质性投资者,把投资者分为理性交易者、正反馈交易者和内在价值交易者。理论上,我们看到资产的收益与各类投资者所占的比例密切相关。实证分析中,以深圳成分指数为资产,发现在长期内,深圳证券交易市场存在理性交易者、内在价值交易者,不存在反馈交易者;但短期内,深圳证券市场存在反馈交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