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民工潮",近年来却悄然退去,演变成了令人震惊的"民工荒".原因究竟何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不等于有效供给,进城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就业竞争能力,"民工荒"表现为"数量荒",实际上是"质量荒",来源于民工的"教育荒".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工荒"反映的又是"权利荒".善待民工,规范用工行为,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营造出一个留住民工的良好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2.
2003年以来,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所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也打破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民工的大量短缺,特别是一线工人的减少正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我国出现的所谓“民工荒”问题尽管原因很多,但并不表明我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劳动就业形势出现转机,是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80年代的改革释放了当初被严重束缚在农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得以从农村走出来,以农民工的身份走向城市,一时间神州大地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劳动力,“民工潮”一时兴起。一直被认为是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却在21世纪的头几年(确切地说应该是2003年)出现了短缺现象.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已经存在了一年多的”民工荒”问题.是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两会“上,改善民工待遇也成了代表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许畅  刘鑫 《致富时代》2010,(11):169-169
近些年来,“民工荒”问题目渐突出,关于民工就业问题也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这一现象也逐渐从东部地区的局部就业问题发展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本文从“民工荒”发展现状入手,分析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最后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得到了深入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劳动力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民工短缺现象,即“民工荒”现象。文章主要针对“民工荒”的概念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民工流动与乡村中年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包括民工在内的各类乡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城市民工需求年轻化导致三个后果。首先导致青年民工的供不应求,从而在乡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其次,导致乡村现有中年剩余劳动力难于在城市就业;最后,导致进入中年后的民工绝大多数无法继续在城市就业,中年民工家庭因不具备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回乡。后两个结果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一个经济现象——乡村劳动力的中年失业。  相似文献   

7.
对包括民工在内的各类乡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城市民工需求年轻化导致三个后果.首先导致青年民工的供不应求,从而在乡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其次,导致乡村现有中年剩余劳动力难于在城市就业;最后,导致进入中年后的民工绝大多数无法继续在城市就业,中年民工家庭因不具备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回乡.后两个结果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一个经济现象--乡村劳动力的中年失业.  相似文献   

8.
运用劳动经济学U-V分析的方法,针对“民工荒”与“就业难”问题并存的现象,分析认为“民工荒”是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资源配置效率机制的变化而引起的现象,属于摩擦性失业的一种,并非是受到劳动力市场上供给需求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现象,而是受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80年代的改革释放了当初被严重束缚在农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得以从农村走出来,以农民工的身份走向城市,一时间神州大地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劳动力,“民工潮”一时兴起。一直被认为是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却在21世纪的头几年(确切地说应该是2003年)出现了短缺现象,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已经存在了一年多的“民工荒”问题,是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两会”上,改善民工待遇也成了代表热议的话题。据媒体报道,仅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缺口保守统计就高达200万人。大量农民工纷纷离厂,使众多企业的生产顿陷困窘。一些缺…  相似文献   

10.
王丽兰 《商业科技》2010,(32):124-125
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然而2009年6月以来,随着经济复苏,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本文分析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得出:经济发展使农民工就业不仅仅限于珠三角地区,实际收入水平过低使部分珠三角农民工流向其他就业渠道,在珠三角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需求上升时导致“民工荒”现象。要应对“民工荒”,珠三角必须实现从依靠低廉劳动力到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珠三角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南京市外来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数据,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就业的稳定性以及工资水平三个方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从农民工本身的就业主体角度来看,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状况以及技能水平等人力资本方面具有优势的农民工,其就业的质量也较高。良好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但是对于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工资水平没有显著的、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是农民工最重要的劳动权益之一。从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和合同年限等两个方面考察了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江苏省的调研数据,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仅为44.2%,劳动合同的年限普遍较短。Probit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持有技能证书、对相关劳动法律的了解程度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合同年限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一代农民工的合同年限明显长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以及在民营、个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可能性将显著下降,合同年限也显著缩短。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加工伤保险是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之一,本研究以杭州市农民工为例,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发现,农民工对工伤保险制度还不大了解,有70%多的没有参加工伤保险,而且高危行业参保的比例反而不高,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其它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劳动分配比例的下降是由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的下降引起的。对中国1996—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巨大就业压力、不断提高的劳均资本和人力资本、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缺位。该结果对不同的模型设置和样本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低发展水平组,劳均资本对劳动分配比例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一问题。而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特有的现象。本文结合国情,描述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种种表现,揭示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进而提出消除歧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2002年的调查资料,介绍上海市非公有制企业女工的工资报酬、她们所享有的一般劳动权益和特殊劳动保护权益.在市场化条件下,现有的法律和法规对妇女劳动权益的保护作用呈现减弱的趋势.呼吁全社会在关心妇女就业的同时,必须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妇女劳动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中国劳动力供求形势新变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迫切需要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层次。教育、培训、迁移等人力资本因素是影响进城农民工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使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在城市工作的年限越长的进城农民工,其从事具有更高社会声望职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职业有诸如办事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等。提出了加强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很多省市都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从表象看,产生"民工荒"是因为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从人力资本视角看,导致民工荒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较小、质量较差,地域分布不均衡、积累起点低。较低的人力资本会对民工外出打工有一定的限制,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劳动力外流。解决"民工荒"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调节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的分配;加快提高农民工的待遇。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进程中,农民工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权益保护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除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维权意识不强、维权能力弱等原因外,现有体制问题和法律救济渠道不畅也是当前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为此,应通过尽快出台专门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加大劳动监察的监察力度、建立健全专门的农民工法律援助站、为农民工诉讼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加大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20.
Domestic Implications of a Global Labor Marke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nventional thinking about labor markets has been slow to adjust to the reality of labor in a context of a global rather than a closed, national economy. Liber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apital flows has made substitution of foreign for domestic labor increasingly feasible. This has put downward pressure on reservation wages of unemployed workers. Also, the relatively easy substitution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manufactured products relative to services has led to a dual economy in which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has been severely impacted by foreign competition while service employment has not. This has been amplified by the 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high education and skills, which tends to be more characteristic of services than of manufacturing. This implies that low-skilled workers will be increasingly left behind unless they upgrade their skills in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global economy. JEL Classification J400,F4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