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基于控股股东的视角,本文利用2002-2007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市场化进程、股东控制和企业过度投资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增多,过度投资行为得以削弱;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过度投资行为;在不同的市场化进程水平上,因侵占成本的差异,股东控制程度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王晓燕 《商业研究》2023,(1):120-130
本文以2004-2019年间金字塔结构企业集团控制链变动为研究对象,考察财务困境和掏空动机双叠加下高管因素、股东因素对终极股东控制链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股东是金字塔结构企业集团控制链变动的主导。从高管因素角度看,财务困境和掏空动机双叠加时,终极股东有了高管的助力,增加了铺设掏空隧道的控制链变动,同时也因为没有了高管的辅助,减少了铺设掏空隧道的控制链变动,财务困境是终极股东掏空动机下与高管合谋借助控制链变动铺设掏空隧道的诱因。从股东因素角度看,具有掏空动机的终极股东通过控制链变动增强资金侵占能力,此行为不会因财务困境程度呈现显著差异。具有掏空动机且财务困境小的样本中,现金流权高的终极股东面对高资产负债率上市公司增加了铺设掏空隧道的控制链变动。掏空动机和财务困境叠加时,现金流权高的终极股东增加了控制链变动概率,且偏好于延长股权控制链,但面对高资产负债率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放弃了控制链变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2007-2012年1386个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特征最终控股股东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平滑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上市公司的盈余平滑程度显著正相关;相对于非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有较低的财务报告盈余平滑程度;最终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率与盈余平滑程度呈现U型关系;财务报告的盈余平滑程度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负相关.本文首次验证了控股股东行为对财务报告盈余平滑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股权质押"爆雷"的事件时有发生,当然这也侧面说明了股权质押逐渐成为了控股股东偏爱的一种手段。虽说股权质押本身并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但如果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下进而实施掏空行为则会严重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进行了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面临着偿债压力和企业控制权丢失的风险,可能会出现以权谋私来缓解自身压力、保住自己控制权的行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造成了量化的控制权和量化的现金流权的偏离,降低了掏空成本、转移了风险,这一行为带来了控股股东侵占其他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动机,引发了"掏空"问题。本文以ST飞马为研究对象,对其股权质押和掏空行为深入探究,探究股权质押对掏空行为的影响机理,并基于我国当前股权质押的监管现状给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8年上市公司中南文化公告披露公司未履行内部审批决策程序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对外担保、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资金占用等事项,揭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掏空的冰山一角。以ST中南为例,分析控股股东掏空的行为,研究在掏空意图下控股股东如何利用股权质押降低掏空成本以及掏空的经济后果,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实践来看,金字塔结构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金字塔结构终极控股股东的"侵占效应"和"激励效应"也成为学术热点,最主要地表现为"隧道挖掘"(tunneling)和"反向支撑"(prop-ping)。而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在实践中同样存在,并广泛影响到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本文在理论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公司治理模式差异,对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金字塔终极控股股东的行为进行了简单推理,以期加深对不同国家、地区终极控股股东行为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以2006-2008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终极所有权结构与现金持有的相关性,并控制了董事会和财务特征等因素。我们发现: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与现金持有水平显著正相关,终极现金流权与现金持有水平显著负相关;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财务杠杆与现金持有显著负相关;现金流量、股利支付与现金持有水平显著正相关;没有证据显示终极控股股东性质、独立董事、公司规模、成长性对现金持有水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评估增值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作为掏空或支持行为的观测变量,实证检验了2001-2010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控股股东与地方政府的掏空或支持行为,并考察了不同盈亏状况下所存在的行为差异。研究发现,关联并购交易和同属并购交易中存在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行为;盈利企业的控股股东将通过操纵资产的评估增值率来实现其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并试图通过选择评估方法来掩盖其行为,而亏损公司所属地方政府则可能通过干预同属公司间并购交易的资产评估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杨忠海  周晓苏 《财贸研究》2011,22(4):128-139
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4—2006年间的2940个公司年度为样本,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FASB发布的第2号公告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基础,对财务报告透明度进行度量,分析政府最终控制、控股股东行为对财务报告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显著降低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更不透明,并且政府干预动机越强,财务报告透明度越低;财务报告透明度与最终控股股东的所有权比例呈U型变化,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呈同向变化。  相似文献   

10.
张倩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1):158-159
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还不完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现象屡见不鲜,控股股东利用各种方式掏空上市,对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发展都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因素作回归分析,得到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整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掏空"(Tunneling)是Johnson等(2000)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含义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我国也出台了相应法律抑制控股股东掏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但掏空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依然猖獗,本文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现状,并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从内部治理、法律原则、监管现状、制度环境等方面分析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各种"掏空行为"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侵占的现象十分普遍,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文章主要是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来分析控股股东在实施利益侵占行为时会面临来自与其利益不一致的组织或个人的博弈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控股股东的制衡机制,提出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举措。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评估增值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作为掏空或支持行为的观测变量,实证检验了2001-2010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控股股东与地方政府的掏空或支持行为,并考察了不同盈亏状况下所存在的行为差异。研究发现,关联并购交易和同属并购交易中存在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行为;盈利企业的控股股东将通过操纵资产的评估增值率来实现其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并试图通过选择评估方法来掩盖其行为,而亏损公司所属地方政府则可能通过干预同属公司问并购交易的资产评估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终极控制、内部现金流与投资支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以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作为控股股东与少数股东利益一致程度的代理变量,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进行实证检验,揭示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普遍存在。对于国有终极控股公司,这种敏感性随着终极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增加而降低,同时随着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的增加而增加,支持了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假说,也体现了终极控股股东利益趋同效应与侵占效应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并且终极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效应发生不仅需要能力和动机,还需要公司具有充足现金流这一"机会",较少的现金流能够有效地抑制国有终极控股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而非国有终极控制公司更可能面临着融资约束,但尚未得到严格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5.
法律环境、金字塔结构与家族企业的“掏空”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俊秋  张奇峰 《财贸研究》2007,18(5):97-104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多数采用金字塔结构实现对上市公司的超额控制,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较为严重。以2002-2004年家族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本文实证考察了家族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法律环境及金字塔结构与"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性家族"掏空"上市公司的概率与其拥有的现金流量权显著负相关,与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正相关;同时,较高的法治水平能够有效地遏制控制性家族的"掏空"行为。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股东权利保护机制,同时完善家族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结构,对于推进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04年至2009年期间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市场化进程、终极股东控制与公司资本投资价值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终极控制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与公司的政府控制性质降低了公司资本投资的价值,两权分离的这种负面作用在低成长与高自由现金流的公司中更严重;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提升公司资本投资的价值,并能抑制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对公司资本投资价值的负面影响,但市场化进程的这种积极作用在政府控制的公司较弱.  相似文献   

17.
王庆 《商业会计》2012,(10):97-98
股票作为股东权利的载体,其价值依赖于投资者受保护的情况。本文对刑法修正案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加大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处罚力度后,会计师事务所对资金占用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显著下降,但资金占用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却支付了更高的审计费用。本文结合2004-2009年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法探讨了存在掏空行为的上市公司是否有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  相似文献   

18.
以企业的投资效率为研究视角,考察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的投资角色主要表现为“治理”,在对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细分后发现,网络权力高的非控股股东可以缓解投资不足并抑制企业的投资过度;影响机制的检验显示,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主要通过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经理人过度投资行为以及投资机会的控制来缓解投资不足,从而提升投资效率;在企业股权融资风险较高、信息和法律环境较差时,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治理作用更突出。以上结论不仅丰富了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认知,对投资者和监管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孔丽 《华商》2008,(8):24-24
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已屡见不鲜,造成了一些上市公司无法正常经营,甚至使上市公司沦为空壳。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对民营企业"掏空"国有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舍得酒业为例,分析了其控股股东天洋控股集团及其关联方通过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投资成立商业保险公司为已所用等较为隐蔽的手段侵占上市公司资产.从中发现控股股东资金匮乏,股权过度集中、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是导致上市公司被掏空的主要原因.最后分析了掏空行为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制度、内部控制、惩罚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