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数千万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积累了难以估量的财富。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农民大国,农村劳动力所需转移的规模和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受全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政策、体制的制约,所以其所呈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也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2.
王晓丽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1,(8):6-6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分析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与状况入手,提出了我国未来可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前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但是 ,农民工文化技能水平偏低 ,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成为当前农民工非农就业的瓶颈。文章主要论述了黑龙江省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济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得出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是黑龙江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又是三农问题之一,如何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规划农村劳动力的去向,让劳动力有事可做,是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件问题。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很多劳动力进入城市,造成城市压力过重,这就需要相关政府对其进行细致的分配。如何能够让农村劳动力进行丰富多彩的经济获取,处于土地富饶的地点可以规划大家对种植业的开展,并且政府可以鼓励扶植相关农副产品的加工,生成企业链。下文就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问题。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政府丞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障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基础上,探寻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径,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快速、有序转移,城乡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基层劳动力中介组织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起到的作用提出若干建议和解决措施,并结合在的广州开发区的具体情况探讨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劳动力素质现状影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规模、层次。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变观念,提高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事握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意识的强弱体现了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并且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认为.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暴露出来的农民工法律知识欠缺问题,了解其法律知识缺乏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寻求相关的教育对策.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地域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所在村外出务工人数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地域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加大粮食主产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投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地域,使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粮食主产区应该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当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尤其是保证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在当地实现非农就业;粮食主产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规模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探讨影响中国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意愿的经济因素.农村老年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劳动参与意愿;家庭收入对劳动参与意愿没有显著影响;非同住子女、孙子女等提供的经济支持显著降低劳动参与意愿;"新农合"的参与提高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意愿,但养老保险的参加以及养老金的领取显著降低劳动参与意愿.这说明,农村老年人的劳动意愿受贫困驱动,直接的经济保障对劳动参与意愿产生"挤出作用";农村老年人对基础物质或经济保障的需求强于个体长久的健康发展.从家庭和社会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改善农村老年人过度的劳动参与. 相似文献
14.
15.
16.
我国民工流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出现了"民工潮"这一特殊现象。民工的流出流入地及流动范围也具有较强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即多从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研究了我国民工流的场效应。我国存在五个主要的吸引场,分析了民工流吸引场的特点,剖析了不同区域民工流流动空间差异。通过引力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我国民工流流动符合Harris-Todaro期望收入假设,Schulzt人口流动推拉对称假设和距离衰减假设。由于区位的差异,不同流入地、流出地的民工流影响因素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经历着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型,在转型期,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引用费景汉—拉尼斯模型阐述了经济转型期农业人力资本流动的基本规律,并针对陕西省538名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年龄、婚姻状况、工作经验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指出加快农业人力资本教育投入、完善相关社会管理制度、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等是加快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之良策。 相似文献
18.
19.
了解我国农村老年人体力活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农村老年人自理能力和减轻养老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基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基线数据,通过广义分层线性模型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我国农村老年人体力活动状况与其个人特征关系,并重点探讨村庄环境因素对农村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我国农村老年人在自身层次上,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自评健康状况、年轻时期自评健康状况、自身活动能力、自评生活水平等与其体力活动水平显著相关;在村庄环境层次上,老年人的居住地类型、村庄道路整洁程度,以及农贸市场是否在本村等与农村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显著相关,此外,室外健身场所对农村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也有较大统计关联关系.在我国农村地区要推广积极的生活方式,特别应注重加强农村环境对老年人的友好和宜居性建设,从而有效促进老年人积极进行体力活动,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民工荒”现象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性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中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表层次的原因,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单纯依靠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已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民工短缺的问题。借鉴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根本对策在于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