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水 《东北之窗》2012,(22):104-104
近年来文化界“八股”渐多。比如有人搞了个“舌尖上的中国”,各地跟着就有了“舌尖上的亚洲”、“舌尖上的韩国”、“舌尖上的某某(地名)”…·在书法界,此类“八股”搞到了“七子”头上。比如在吉林,就有了“长白七子雅集书法展”,等等。  相似文献   

2.
赞“高官”结“穷亲”陈发庚据报载:辽阳市城乡的1000多个贫困户,如今都有了一门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亲戚],他们交往密切,感情越来越深。短短几个月,这些[穷亲]在[高官][亲戚]的帮助下,或危房得以修缮,或孩子有了书读。读完这则新闻,笔者眼前显现的...  相似文献   

3.
话说李正国     
每一个闯海者的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都是一部读不完的书.最近,笔者读到了一本“书”,一本奇“书”,那就是海南心血管病医院院长李正国先生.上篇他放弃了海外、“阜外”的优越条件,在“不惑”之年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海南,不是为了多做几例手术,不是为了多赚几个钱.李正国,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52年出生于湖北省武穴市.1975年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阜外医院从事心血管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起于隋,定于唐,盛于宋、明,衰于清,亡于辛亥革命。科举制度有其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西方的文官制度就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但至明,科举主要考八股,把科举制度引向了绝路,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新区》2006,(10):104-104
这是一本弘扬股市化的书,一本让股市参与“开卷有益”的书。作以端正良知为正,以诚实守信为大,以道德风尚为光,以传统化为明,将十几载的股市故事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经典故事融为一体,分析得体,发人深省,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化现象。从而,使读通过本书既可以感受我国股市的风风雨雨.又能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6.
马蛟 《魅力中国》2014,(7):152-152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说、听、写几项基本能力。其中读、听是输入,是吸收;说、写是输出,是表达。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受习惯势力和对应考试的影响,读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书读不好也影响其他能力的提高。所以近年来,我们根据《课标》要求,课堂上避免“繁琐提问”和“过细讲解”,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很受师生欢迎。具体是:  相似文献   

7.
纪城 《东北之窗》2010,(22):46-48
北宋皇帝宋真宗曾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诱惑读书人,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相似文献   

8.
管理:修己安人之道——解读《中国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隐 《中国高新区》2006,(12):104-106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听了曾仁强教授关于“中国式管理”的讲座,然后又把读曾《中国式管理》一书,颇有感想,兹咯陈所思所感。  相似文献   

9.
王海兰 《发展》2009,(3):111-111
一、“读改”是基础 学生在完成作文后,教师应提倡学生进行“读改”。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读自改,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教师听,主要是学生利用已形成的语感,针对写作过程中的“过失性语病”,如:漏字、语句不通顺等问题进行修改。这时教师的“听”,只是在学生“读改”过程中起陪衬作用,不用对其听到的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韩愈在顺说冲、把“句谈’作为古语文研习起步的基本功。指出:“彼童子之师,受之书而日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惑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句读”,《辞源》修订本注解为:句和逗,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读沾切。汉何休《公羊传解信序》:“援引他经,失去句读”。元黄公绍《韶会举要》:“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调之句;语本约而点分之,以便涌泳,谓之读。今秘书省枝书式,几句绝则点于字之分,读分则点于句之中间”。回顾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发展过程,二者最大的差异,除语汇…  相似文献   

11.
6月25日中小企业板开市,“新八股”成为市场的焦点,在市场中各路资金积极关注下,“新八股”开盘价普遍高出预期。由于中小企业板具有多种优势,所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该市场将受到市场各类资金的青睐,丰富的投资机遇将是毋庸置疑的。但投资者在把握中小企业板的市场机遇同时,切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概括而言:中小企业板有六类风险:  相似文献   

12.
“年薪制”是当今企业界的焦点和难点。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企业家的年薪在不断翻番。“年薪”该如何制定?“年薪制”在中国能不能全面推开?读了“热点透视”栏目中《年薪制急步向企业家走来》,您会有什么见解?  相似文献   

13.
《宁波通讯》2012,(19):31-32
从2002年以来的十年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地位的持续提升,宁波教育也在不断创新中驶入事业发展的快车道,宁波教育实现了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跨越式发展。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实现高标准普及,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享免费义务教育的阳光雨露;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专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14.
人人都希望自己聪明、有智慧!这当然是对的。但是,聪明、智慧来自何处?!聪明、智慧来自知识、阅历。不错,聪明、智慧,不完全是“天赋”。但是,书读多了,也可能变为“书呆子”、“文字匠”,聪明才智被冻结了;阅历多也可以变浅“老经验”、“老油条”,聪明、智慧被磨光了。  相似文献   

15.
陈晋 《宁波通讯》2014,(5):74-75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1972年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他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逝世前一天,他的全身都插了管子,时而昏迷,但只要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前后总共11次,用时2小时50分钟,  相似文献   

16.
刘山 《当代陕西》2007,(8):56-56
“天书”可以读吗? 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天书”仍是一部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高考复读班原本应该是为高考落榜生办的,而目前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上线生、尤其是一些上了重点分数线的高分生也选择了高考复读?在这种不满足于‘‘有书读”,而是“读好书”、“上好学校”的大量生源涌进复读的大军队伍时。使复读市场异常火爆且竞争激烈。复读学校的热情并非没来由,火爆的复读市场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8.
李四平 《魅力中国》2010,(16):244-244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读书经验引领一代又一代学子博览群书.传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启迪一代又一代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教会学生读什么,如何读的真谛。因此,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善于驾驭《课标》引导下的语文教材,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诱饵”,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当前网络带给人的是巨大的冲力:信息冲力,文化变异冲力,推陈出新的冲力。越来越多的人离经典文化越来越远,早已不知其为何物,视之为“远古的足迹”,追逐的是“火星文字”。
  更令人痛心的现象是:许多与书本打了二、三十年交道的学有所成的学子们,在拿到毕业证书时竟将书或丢或卖或撕或烧。朋友的哥哥就是在上海同济大学读土木工程博士学历,今年毕业。他所在院校、所学专业在国内来说应该算是很顶级的了,书带给了他渊博的知识。当我崇敬地问他:“读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你应该与书有很深的感情了?”可是他却说:“等我毕业了,要将书全部烧掉!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来赚钱!”学习带给人的不是快乐,竟是痛苦。而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帮助人体验生活,促其成长的快乐的事情。也许是应试教育使我们的学习变得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20.
庆华圭 《发展》2010,(1):127-12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从古至今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彰显其独有的魅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是其真实的写照;朱熹主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