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正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江苏九三论坛"上,再制造成为与会委员关注和热议的焦点。所谓再制造,是把废旧产品恢复到像原产品一样的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的生产工艺流程,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进行专业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态。再制造的特征,是产品质量性能不能低于新品,且成本只有新品  相似文献   

2.
<正>废旧的机械零部件、工作不了的发动机,对很多企业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一件旧产品以再制造工艺处理,经严格检测达到与新产品同样的质量,而价格要比新产品便宜10%~15%,这样的产品你愿意买吗?让废旧产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修复和改造,重新焕发生命活力,这就是再制造过程。制造生产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3.
再制造,就是让旧的机器设备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它将废弃设备的零部件作为毛坯,在基本不改变形状和材质的情况下,通过高技术再加工,使再制造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新品。目前,再制造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我国的表面工程再制造技术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家推广的再制造技术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赵清香 《中国经贸》2009,(12):82-84
再制造是废旧装备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它指的是针对损坏或即将报废的零部件,在性能失效分析、使用寿命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采用一系列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使再制造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新品的过程。在金融危机经济运行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亟待解决现金流问题,其对策之一就是做好成本控制。本文对引发成本的几个环节进行探讨,即从再制造性、生产、销售阶段分析成本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再制造是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机床再制造产品可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早在199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就在国内率先提出并构建了再制造工程学科。其后,他主持创建了国家级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再制造学科。2008年,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刘坚民就报废机动车零配件再制造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再制造是指对废旧汽车零配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能达到与原有新产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刘坚民说,与新产品相比,再制造可节约成本50%、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7.
5月13日,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再制造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汽车零部件"走出去"的浪潮正推动着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加快迈出国门的步伐。"欧洲的旧件回收、再制造生产企业都建立了专用ERP系统,能够与客户及时沟通,有效保证再制造产业链的运行。销售过程中,建立了完整的再制造产品销售和旧件回收机制,通过设立‘旧件押金’的形式实现‘以旧换再’,通过专业的旧件供应商为其补充生产、销售过程中损耗的旧件,完整的原材料供应体系使再制造企业受益;售后服务方面,一旦产品发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而言.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8000万辆,主要工程机械保有量300多万台,如再制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配件市场的5%.就可以实现400亿元以上的产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材7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期.关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利好新闻不断。2013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及国家质检总局等五部委发布《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启动再制造“以旧换再”试点工作,将再制造发动机、变速器等产品列为试点产品;2013年9月16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等多家单位主办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北京一西藏行”启程,通过实际道路测试,检验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质量;2013年10月14日,在第四届重型商用车国际论坛上,专家表示.国家正在制定再制造产品的具体标准,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标准也正在加快起草。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针对汽车行业,开通"以旧换再"试点单位主要涉及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再制造企业。业内人士分析,国家通过"以旧换再"的方式开展补贴推广试点的主要目的在于:首先,促进再制造旧件回收,拓展旧件来源;其次,扩大再制造产品影响,支持再制造产品的市场推广,实现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最后,引导消费者接受并认可再制造产品,推动再制造部件的市场销售。  相似文献   

12.
再制造工业,通俗地讲就像“以旧换新”。制造商用相当于新设备50%的价格从用户手里回收旧设备,然后将产品拆分开来,进行清洗、修理或更换已破损部件,然后在有需要的地方进行技术更新.最后再将零部件组装成产品,贴上新价签,并附上产品质量保证书,再次投放市场。这个过程不仅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了工业旧设备。还降低了用户的设备购买成本,制造商也有相当可观的利润。自上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以来,再制造工业迅速风行欧美。据预测,全球再制造市场大概有1000亿美元规模,中国到2010年将达到100亿美元市场规模。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会同工信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组织实施的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工作在全国启动。这是继完成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第一批试点工作后,实施的又一项利国、利民政策。此次"以旧换再"的产品为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由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10家企业为试点单位,负责实施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再制造产品的"以旧换再"工作,涉及112个型号发动机和变速箱再制造产品。其中,10家试点企业分别为广州市花都全球  相似文献   

14.
公司     
《中国经济快讯》2013,(34):13-13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发布《关于印发再制造产业“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溉正式启动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而言,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8 000万辆,主要工程机械保有量300多万台,如再制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配件市场的5%,就可以实现400亿元以上的产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材70%,大气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的要求,支持再制造产品的推广使用,促进再制造旧件回收,扩大再制造产品市场份额,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组织开展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工作,并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2014-2015年度再制造产品推广试点企业资格项目(再制造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进行公开征集。  相似文献   

17.
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不仅能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积极从事再制造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和丰富经验。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政策推动再制造发展,如加大对旧家电、旧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力度等。随着回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生产供应链由单向运行转变成闭环系统。闭环供应链由制造商、零售商、回收商组成,制造商可以选择用废旧产品或新材料进行生产,零售商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和回收商共同参与废旧产品回收。根据回收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特点,信息共享、契约约束和政府支持三个方面对于保障供应链高效运行、推动回收再制造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可将它们称为再制造供应链发展三要件。  相似文献   

18.
再制造工程的内涵及哲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用户对产品功能要求越来越苛刻,产品呈现出小型化、个性化、柔性化等特点,这对产品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而再制造工程的发展可以显著地解决产品旧发展模式中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再制造工程在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位置、作用及其内涵,阐述了再制造工程包含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一、再制造产业定义1.再制造产业定义再制造产业是指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废旧产品性能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在性能失效分析、寿命评估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进行修复、改造废旧产品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2.再制造与维修的区别维修是指在产品的使用阶段为了保持其良好技术状况及正常运行而采用的技术措施,常具有随  相似文献   

20.
一、“再制造”的含义及其意义 “再制造”就是对废旧产品通过再制造工程设计,实施高技术修复,使“再制造”产品的性能、质量达到或超过原新产品。通俗地说,“再制造”就是让废113机器设备重新焕发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