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创造了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而奇迹的原因之一正是以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华人资本使得华南地区形成了富有竞争力的、合乎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方位进行,华南地区原有的政策优势正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挑战,华南地区必须以新的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华人资本的大量输入在继续巩固华南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强华南地区在资本方面初步形成的禀赋优势,创造华南地区未来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实现华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方向转移。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年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的迅速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过度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长期内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迫切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采用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及劳动力成本状况,结果发现,长期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具有单位劳动力成本优势,因而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是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成熟,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高,并且鉴于其在吸纳就业方面的重要优势,我们认为从短期和阶段性的时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众多人口的就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越来越紧密,泛珠区域产业转移已成为各方进一步合作的现实要求。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以及欧债危机的蔓延,导致了广东的出口迅速下滑。同时随着广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诸如外资依存度过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过大、产业附加值较低等严峻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逐步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泛珠区域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通过加强与港澳合作,加快自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成为广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引发的社会现象,提出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良性循环:劳动者收入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商品需求不足→产业结构层级低→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出口→竞争力弱→产业利润低→劳动者收入低;分析了劳动力成本、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三者的联系,深入挖掘了提高劳动力成本,促进企业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有助于为产业升级储备高素质人才的机理;揭示了劳动力成本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提高劳动力成本能够从扩大内需、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企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要素流动与我国地带间的产业梯度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相辅相成,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相反的,劳动力流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国家内部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地带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存在劳动力流动规模大、趋势强,资本反向流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不畅等特点和问题。要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需要合理引导区际要素流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东、西部间的梯度转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大量承接和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成,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力地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加工业和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7.
我国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但对选择什么样产业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体则众说纷坛。有人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急需转移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依据比较利益原则,认为沿海地区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它作为外向型产业发展的主体;有人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出发。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发展最活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其他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开发”以及“中部崛起”的产业结构发展的示范“大课堂”。其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对我国其他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示范、指导和借鉴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形势严峻、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外资开始大量撤离,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来发展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方法也不能永葆活力。只有提升长三角产业结构,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吸引高质量FDI的进入,才是保证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这是由于河南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重型、资源型的工业结构上,导致第一、二产业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凭借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帮助河南省摆脱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在此,文章针对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前景,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之间都客观存在着产业梯度差异。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区利用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经济快速发展。因近年来受到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将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石化、钢铁、汽车、装备制造、造船)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替代现有传统产业,是东部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加快了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加入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政府支持;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汇率改革、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广东产业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2005年起,省政府实行"腾龙换鸟"、"双转移"战略,积极推动地区产业转移升级。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探析广东产业升级转型的内在动力珠三角地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社会收益最大化;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生存环境恶化,借助转移升级,重新焕发活力。产业升级转移过程,好比露珠滴入平静水面,形成"涟漪"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万龙  贵松 《现代乡镇》2004,(1):53-53
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体系,随着珠三角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价格的上升,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业向珠三角腹地转移的趋势正在加大。山区腹地优势凸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华城镇镇委镇府,迅速敞开山门,有效地抢抓产业转移先机,已取得初步成效,为欠发达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曲玥  都阳 《改革与战略》2014,(10):90-94
文章结合汇总数据和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微观数据,全面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在面临工人工资上涨冲击时,其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发现在2004年之前,总体上看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化解了工资的上涨,单位劳动力成本始终下降。而在2004年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轨迹开始分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依然下降。因此,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竞争优势需依靠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来带动。  相似文献   

15.
一、全球修船业发展趋向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全球的修船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 1.修船产业区域转移出现了新的加速动向。具有地理优势的新加坡、中东修船业正在向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海岸线资源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这种转移在今后5至10年内将达到高潮,入世后中国有望成为新的国际修船中心。 2.修船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随着信息网络和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各国的修船技术和配套能力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3.修船企业为减少人员,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成长呈现出一定的"悖论"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无限供给的状况造成的。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即将消失,客观上有利于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为此,在政策思路上,一要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偕同低端劳动力的双转移,二要充分利用资本积累优势全力推进区域产业升级与转型,三要大力推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以技术进步助推产业结构成长。  相似文献   

17.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西部环境优化及政策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我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自发的跨区转移已经开始的情况下,目前我国促进产业转移的机制尚不健全,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有待优化。因此,东部发达地区应以产业政策为核心,在产业、土地、劳动力、能源资源、税收等五个方面实行区域差别政策,创造有利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而中西部地区也要提前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一方面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良好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要抓好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的产业结构升级。该文探讨了两种产业类型的性质和梯度关系。指出前者是一种漂流型产业,后者是一种配套和服务型产业,后者具有随前者转移而转移的特点,并以世界鞋类产业活动为实证。这种产业特点特别值得我国及各地区的产业规划者重视,以免错失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良机。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东部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加上能源紧缺及环境问题的加剧,东部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因此东部地区加快了传统产业转移的步伐,腾出空间来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东部产业加快转移步伐的同时,西部地区作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可以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自身的资源、土地及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还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新形势下,西部需要审时度势,制定相应的承接战略,以便顺利承接东部产业,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国际收支顺差视角研究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认为建立在劳动力比较优势之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国际产业转移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宏观调空的重点不应该是一味消除流动性过剩,而应该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产业结构升级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