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研究从消费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方式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消费方式决定消费心理,从心理需要层次的变化,揭示了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消费心理的变化的内在联系,阐述了消费符号和符号消费的变化的心理依据,进而阐释了价值观念在消费文化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罗广晖 《商》2014,(17):58-58
在国内消费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人们经历了生存性消费、统一性消费与差异性消费三种消费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消费方式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消费文化。笔者意欲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从消费方式转变视角入手,探寻我国消费文化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消费理论始于可持续发展理论,1994年在挪威奥斯陆联合国环境署最早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国内对可持续消费概念的研究侧重于可持续消费的涵盖范围、可持续消费的侧重点、可持续消费的种类划分等三个方面.与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和生态(文明)消费相比较,可持续消费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考虑经济、社会维度,认为人是生态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人的地位更高.可持续消费是指生活性消费,可持续消费是与以往消费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包含消费的发展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两个基本涵义,可持续消费分为安全消费、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和健康消费等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87-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41个国家的消费函数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自发性消费,指出高收入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虽然低于中低收入国家,但其自发性消费则大大高于中低收入国家。本文还从收入、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和自发性消费等角度提出了中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金晔  许景  王万竹 《价格月刊》2009,(12):73-76
传统的消费模式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压力,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推行可持续消费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我国消费模式的梳理,提出了我国应该推行可持续消费,同时时可持续消费的内涵、原则进行了界定,希望通过政府、消费者、企业的共同努力改变现有的消费模式,推广可持续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6.
当前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趋势,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但是伴随着个性消费、网络消费等新兴消费形式的出现,以及消费者法律知识的提高和自我维护意识的增强,都对消费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营造安全健康消费环境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营造安全健康消费环境的必要性,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了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以事前防范、事中保护、事后维权为措施营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并提出具体建议,进而营造一个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消费环境,以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家庭汽车消费意向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前期进行的近4万份样本容量的问卷调查,对不同特征消费群体的家庭汽车消费意向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文中介绍了家庭汽车消费认知、消费趋势、消费时间计划以及消费定位方面的调查结果,并结合地区差异、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几方面因素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由我国著名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从事消费经济教学与研究的骨干教师编写的《消费经济学》,已于2003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在研究消费经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消费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轨道进行考察,着重研究了当前一些实际问题。该书32万字,共16章,涵盖了消费经济学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系统研究了消费需要与需求、消费环境、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劳务消费、保护消费者权益与消费教育以及对消费的调控和引导等问题。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绿色消费、闲暇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  相似文献   

9.
在线消费诚信环境是在线消费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在线消费诚信环境建设落后于在线消费的发展,随着在线消费的进一步普及,完善在线消费诚信环境紧迫性凸显。尽管在线消费诚信环境建设已经引起了政府、协会等的重视,但推进进度缓慢而且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借鉴美欧在线消费诚信环境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我国在线消费诚信环境的目标和原则,认为应在在线消费相关法律的立法和执法、在线消费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在线诚信数据库、在线消费教育、在线消费服务主体规制、在线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六个方面加快完善我国在线消费诚信环境。  相似文献   

10.
周文魁 《商业科技》2014,(17):96-98
信息消费是我国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切入点。江苏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信息消费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概述了我国信息消费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江苏信息消费的发展特点和典型模式,阐述了江苏发展信息消费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促进江苏信息消费发展的对策措施,为未来江苏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余传贵 《商业时代》2005,(26):20-21
社会需求量既决定于收入水平,又受消费倾向所制约。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多种多样,消费能力、消费状态和消费制度是最主要的因素。本文详细地探讨了消费能力、消费状态和消费制度等因素为什么以及如何影响和决定消费倾向和商品的社会需求量。  相似文献   

12.
山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系统地了解山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走访,电话问询等方法,对居民体育消费中实物消费、信息消费、观赏消费、运动消费、体彩消费等几种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消费观念有待转变.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加强消费引导,改善体育设施现状,健全体育消费市场是改善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奢侈品消费快速发展的国家。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消费心理,使得奢侈品的消费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现象。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因,认为符号性消费、从众和模仿性消费、社交性消费、情感性消费、投资性消费是五大主要动因。针对这些动因,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揭示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特殊性,分别从支付能力的差异性、产品消费的拓展性、消费习惯的跟随性以及消费路径的依赖性等角度剖析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行为特征,从需求层次差异性、效应体验差异性、弹性表征差异性以及外部经济差异性等角度阐述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信息消费是我国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切入点。江苏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信息消费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概述了我国信息消费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江苏信息消费的发展特点和典型模式,阐述了江苏发展信息消费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促进江苏信息消费发展的对策措施,为未来江苏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工商行政管理》2013,(7):16-17
近年来,浙江消保委加大推进消费教育工作力度,提出了"完善消费教育网络,强化重点人群教育、丰富消费教育形式、拓宽消费教育载体、固化消费教育机制"的工作思路,力推消费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和社会化,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城乡普建消费教育机构3月13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浙江省国民消费教育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是目前全国省级消保委中启用最早、规模最大、功能  相似文献   

17.
卫平  戚新平  陈栋  李霞  王诚 《消费导刊》2010,(3):16-17,77
引导消费是相对于迎合消费而言的,本文以引导消费为题,在深入分析生产与消费、生产者行为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引导消费的内涵、根源、特征及本质,阐述了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尊重消费者主权对于引导消费的重要意义,并以黄鹤楼品牌为例分析了引导消费的实际情形,进而探讨了引导消费的引导链,研究提出"链型引导"构想和思路引导、战略引导、技术引导、文化引导、产品引导、营销引导"6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8.
绿色消费是当前消费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推动绿色消费还存在诸多困难,其中消费观念、消费需求、消费环境等都对绿色消费产生着不利的影响,为此,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奢侈品消费实地调查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奢侈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豪华、稀缺、昂贵的消费品,而追求舒适、快乐的生活享受,并以远远超出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平均价格水平的消费形式来表现其消费特征与消费风格,本文论述了奢侈消费的特征,从调查浙江省金华地区奢侈消费状况入手,分析了金华地区奢侈消费的动机分析,并对金华地区奢侈消费调查结果进行详尽的分析,目的在于引导金华地区的消费趋向,提升消费能力,促进本地区经济复苏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外居民教育消费比率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教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出发,研究了居民教育消费中的教育消费比率的问题,解释了居民教 育消费比率的含义,介绍了理论及经验模型、国外教育消费比率的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居民教育消费比率高低的几个重 要因素。本文旨在更好地引导我国居民教育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