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再居第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已经相当显著,出口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进入新世纪,这一特点越发明显。正因为对外经贸在中国经济增长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对外贸易的涨落总能在市场上引发波澜。2009年,中国对外经贸、特别是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外部经济环境,对外经贸成为国际经济危机传染国内的主渠道,但仍可保持增长,如能充分利用危机创造的机遇,中国对外经贸甚至可以借此显著提升效益,从而加快发展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过去过度依靠出口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不可能继续了,客观形势逼着我们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为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党中央确定的立足扩内需、保增长,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党中央上述应对危机的正确战略部署,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我国要确保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除了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我国劳动力价格过低(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外,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则应大力提倡和扶持城乡各种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弥补合作经济短扳这个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4.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人民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效遏止了经济下滑态势,回升向好势头稳步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和国内经济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保增长、促发展”成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也为2009年的经济工作定下基调。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际.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宏大投资计划.力度空前。  相似文献   

6.
李文军 《西部论丛》2009,(12):43-45
20009年我国宏观政策效应分析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作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方略,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增速止跌回升并进一步向好的趋势不断得到巩固,总体情况好于预期。  相似文献   

7.
一、2009年工作成绩显著 (一)保增长成绩显著 在应对金融危机当中,发展改革系统作为综合部门,团结一致,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保增长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天津市2008年GDP同比增长16.5%,2009年预计还能增长16.5%。但2009年与2008年面临的经济环境不同,2008年上半年属于经济形势比较好,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逐步冷下来,危机影响越来越大。但是2009年全年都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是全球各国共克时艰、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不过,这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依然深不见底,全球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经过各国共同的努力,金融危机逐步远去,后金融危机时代来临。通过反思总结新自由主义、金融制度和经济社会秩序等,发达经济体将重返经济发展轨道。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社会经济形势所提出的保增长、重民生、扩内需与调结构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要求不仅在2009年初见成效,而且也将成为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在总结金融危机教训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不变,经济将继续回暖。随着发展环境的改善,保险业将较之2009年有更好的综合发展业绩。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为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作出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重大决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全年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态势回升向好,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恢复迹象明显,一些国家已着手考虑退出应对危机的积极救市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