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张宇 《改革与开放》2014,(24):53-54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主政治不断完善,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热点。教育作为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公平是以社会公平为出发点,以加强和改善民生为基础,以实现人才强国为目标。就目前我国民生视域下教育公平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胡锦涛民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民本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重要理论家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是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主要理论资源。胡锦涛民生思想具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其内容包括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生态民生等五个方面。胡锦涛民生思想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民生?《辞海》解释,就是人民的生计,包括有关人民生活方面的事情和谋生之道.民生是一个动态的、由低到高上升发展的概念.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正当权益受到尊重和保护.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注民生民为国之本,生乃民之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此,民生被视为最大的政治,民生问题也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民生工作。认为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务,民生幸福是最大的政绩,并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渐成趋势。社会关注点也从GDP政绩转向民生政绩。  相似文献   

5.
民生作为一个关乎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问题,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相伴而生的.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沿袭了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发展路径,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民生思想,把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为根本立足点,凸显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对当代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研究应该根植于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拓展“现实的人”的需要的文化向度,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交融中考察人的全面发展,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寻找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徐俊峰 《特区经济》2010,(5):177-179
农村民生模式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相互兼容的"四位一体"模式。我国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逐步演进的路径,造就了农村民生的梯级发展模式。农村经济模式的困境削弱了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弱势政治生活割裂了农村民生的内涵,文化生活的匮乏影响了农村民生质量的提高,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弱化了政府民生政策的实效。因此,必须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夯实民生物质基础;强化农村政治生活,升华民生的内涵;探索经农村文化发展路径,升华农村民生层次,完善结构性保障措施,构建"四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民生模式。  相似文献   

7.
2011年,江西改善民生的步伐走得坚实有力,民生工程66件实事全面完成。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诸多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江西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每年解决一批带普遍性的民生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就改善民生等话题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结构大转型时期,"民"、"本"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政治和经济意义也日益凸现出来,从而影响和导致了民生方式和利益结构的变革。在此条件下,先秦诸子百家对民生概念和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对"富"有了个量和总量、量和质的认知,他们当中大多人注重从富民的角度来探索民生问题,并从民生在农、民生在勤、民生在民、民生在于节用爱人和保护土地私有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关于民生的经济主张。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奠定了中国农业社会的民生框架。但在自然经济形态和封建专制主义下,民生内涵也受制于此而不包含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权利,因而真正的富民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与民生生活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孟洋 《天津经济》2007,(11):61-62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权兴亡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国计民生"的说法,把"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古文云:"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业>).在当今,中国教育已成为民生之基、就业成为民生之本、收入成为民生之源、社保成为民生之安(郑功成,2007).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特定的国情,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预内容。政府除了进行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更要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公共投资。就中国而言,就是应当解决人民关心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关注民生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突出体现了政府职能已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海兴1965年建县,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建立了党组织,是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和115师教导六旅机关所在地。作为革命老区县的海兴,我们将客观分析我县实际,打好“老区牌”,增强加快老区发展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紧迫感,探索促进老区建设的新路子,要牢牢把握“民生”和“发展”这两大主题。民生是第一目标,抓住了民生,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发展是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2.
郝金欧 《魅力中国》2013,(34):307-307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社会保障、失业、“三农”等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的深切关怀,民生理念成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的先河,并引发了波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本文就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2011,能否成为民众的幸福年?答案是肯定的。从温家宝总理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预算安排里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涉及。民生范围很广,无所不包;民生又很具体、很实际。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通过精神解放、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人。  相似文献   

15.
民生建设是新疆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成为重要课题。从社会建设、民生及其相互关系出发,加强新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对策是:确定总体发展目标,建立相应责任体系,加大监督力度,注重新疆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并加强各地对新疆发展的援助。  相似文献   

16.
所谓民生生问问题题,,是是人人类类社社会会生生存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从党的十六大以来,"民生"二字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解决民生问题始终成为每年全国两会的热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基本理念,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善民生的基本条件,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8.
刘清花 《魅力中国》2014,(23):299-300
新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民生新闻类节目搭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媒介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一种新的传播范式,且受到了管理者和民众的双重认可。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的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然而,随着民生新闻栏目和版面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民生新闻报道定位模糊、内容肤浅、导向弱化等问题相伴而生。民生新闻栏目的前景如何?论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民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中心主题与现实取向。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具有民生运思传统和致思方式;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卓有成效的理论成果无不蕴含着浓郁的民生旨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推进所凸显的民生问题迫切需要解答;民生已经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生长点、着力点和结合点。  相似文献   

20.
周文志 《魅力中国》2014,(1):324-324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迅猛发展,成为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新的冲击波,很多人形象把它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一次重要变革。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民生栏目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各地方电视台在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办民生新闻栏目,但是随着民生栏目的不断增多,一些栏目出现的问题也更加突显,本篇论文将对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