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变化与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为深入揭示宏观经济波动指标与服务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宏观统计数据,运用Moore结构变化值、HP滤波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定量方法,系统分析宏观经济波动与服务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服务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并且其影响是中期的,并不具有短期和长期影响.服务业结构变动主要来源于服务业内部增长率的波动.运用VAR模型分析表明,服务业内部增长率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存在四条传导途径,其中以房地产为枢纽的途径作用明显.总的来说,服务业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中期影响,政府应当通过控制传导途径以平抑服务业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GGDC产业数据库和PWT宏观数据库提供的跨国数据,选取1976-2010年33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分别用制造业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制造业部门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衡量制造业规模,用经济增长率标准差方法和HP滤波方法衡量经济波动,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制造业规模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制造业部门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与人均实际GDP均呈现倒U型关系,人均实际GDP达到10000美元时(2005年不变价格),制造业规模达到极大值.基于总体样本的估计发现,制造业规模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制造业规模扩张有利于减缓经济波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基于分地区样本的估计发现,制造业规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规模扩张有利于减缓经济波动;在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规模扩张可能会加剧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三次经济普查中的行业从业人员数据为基础,用2002、2005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研究我国42个行业的就业弹性、就业乘数,并分解出各因素对2002-2007年期间就业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稳定就业以传统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为基础,扩大就业以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资源垄断性行业劳动成本上升较快,提高劳动收入不利于就业,而传统服务业中的低工资行业提高劳动收入不会减少就业;加快资源性垄断行业和社会性服务业的改革,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就业增长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4年至2010年中国地级城市的服务业就业数据,根据EG指数公式测算了中国城市服务业及其子行业的集聚程度,同时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服务业仍处于较低的集聚水平,也弱于制造业,但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生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于消费和社会性服务业;经济越发达的区域,服务业集聚程度越低.另外,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关系,服务业总体和多数门类行业集中度的变动与制造业同方向,应充分运用二者的互动机理来促使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文应用汉森的门槛模型,借助我国2006—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分别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和二者协同产业不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集聚均对碳排放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强—弱—强的特征,而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单门槛效应,二者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初期具有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正相关关系逐渐减弱。最后从构建经济—绿色—低碳城市、推行新型城镇化模式和发挥产业集聚碳减排效用三方面提出几条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开放条件下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基于2012年贵州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了贵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两者关联水平较低,处于强辐射弱制约的产业部门较多.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不断提高,势必会对服务业就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OECD投入产出数据和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分析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服务业女性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制造业投入服务化通过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对服务业女性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使从事家庭生产的女性减少,服务部门的女性就业增加(创造效应);同时使女性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转移到服务部门(转移效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分销、金融、电信和研发投入服务化对服务业女性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口服务要素投入对女性就业的促进作用超过国内服务要素投入;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受教育年限较长的女性群体的就业影响更大,并且提高了女性的创业动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上海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就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程度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异质性相联系.具体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行业就业的提升都有显著影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则不明显;而交通运输仓储争邮政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影响的替代效应高于促进效应.最后,指出了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提升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服务业在当前各国的GDP产出和就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服务创新成为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组织和制度方面,对以现代制造业技术创新为主的自主创新起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程度的加深,这种作用日益明显。但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阻碍了服务创新,因而需要在加快服务业发展,改革创新体制、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典型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性质、制造业性质四方面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四要素发展特点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的国际发展态势,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由对制造业需求显著转为对自身需求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由以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含有中介变量的调节变量模型,以16个制造业子行业为样本,利用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并且这种作用是部分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实现的,制造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即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制造业行业,越有可能通过流通服务业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自身效率。  相似文献   

12.
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的间接就业效应要远高于直接就业效应,相关间接就业增长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在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能忽视制造业对就业的巨大隐性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逐渐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为主,软件和服务业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要引擎。软件和服务外包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有利于我国大量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从表面上体现了我国就业市场上供求结构的失衡,但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增值能力不强的困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优化就业市场结构,是解决"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悖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蒋银娟 《财经研究》2021,47(4):108-123
企业就业波动反映企业就业增长的稳定性.面对外部冲击如何"减震"保障就业稳定成为政府就业工作的重点,而政府补贴能否促进企业就业规模的稳定增长仍然有待深入探究.文章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就业波动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就业波动存在显著负向作用,政府补贴强度增加有利于降低企业就业波动.政府补贴强度与企业就业波动之间存在"U"形的非线性关系,面板门槛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当政府补贴强度低于门槛值0.0368时,具有抑制波动作用;而高于门槛值0.0368时,具有增加波动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其抑制波动的作用渠道是通过缓解短期的资金压力和强化企业储备员工的能力以应对冲击,但技术进步和技术种类多样化的作用渠道效果不太明显.增大波动的作用渠道是因为新产品创新带来产品业务线和就业岗位调整导致了企业就业波动更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2000-2011年的对数—线性模型,从空间分层和行业分类两个角度对我国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1)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大型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3)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为更好地促进中等城市的产业发展,应注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且适当加大对消费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未来制造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将是中等城市吸纳新一代劳动力的主力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能有效解决中等城市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估计的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规则,在具有粘性价格和垄断竞争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的分析框架上,考察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由于中国利率政策规则不是积极的反通货膨胀规则,利率仅根据通货膨胀采取包容性的调整,因此,经济不存在惟一的稳定均衡,即经济不会向某一特定的稳态收敛,并且中国经济有可能存在多重均衡和内生波动。所以,在目前的利率政策规则下,中国经济可以长期处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状态。本文最后的经验考察表明,以上结论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所表现的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信心与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研究对改善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企业家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7种经济先行指数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先行指数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但各类经济先行指数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差别较大,其中,企业家信心指数对我国宏观经济趋势的敏感性最强,消费者信心指数最不敏感。因此,为避免我国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应通过财税政策和制度设计增强企业家信心。  相似文献   

19.
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表明: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主要是由以商务服务业为主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以教育、医疗卫生业为主的社会服务业就业增长推动的。生产者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是今兽譬国就业增长的主要领域.但服务业难以承担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是今后转移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从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一,为说明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各省 (市、区) 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总体增加值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关系。第二,为进一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北京各工业行业增加值与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关系。计量经济分析支持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原假设。但个别变量不显著,也表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以其推动制造业发展升级提供了依据。文章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