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胡安俊 《技术经济》2023,42(5):174-188
城镇化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本文按照“是多少”“主体在哪里”的逻辑顺序,依次研究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在简要回顾城镇化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多模型筛选,预测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3.41%~74.53%,并通过与相关研究比照、与八大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标研究,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由具有较大首位城市、较强吸引力、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承载未来主导产业和有效促进国家战略格局形成的核心城市群构成,是国家未来国土空间结构的大骨架。为此,从首位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联系、未来主导产业空间分布和国家战略政策影响等五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并依托路径依赖理论预测2035年中国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将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构成。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南宁市34个产业部门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了2007~2015年南宁市应分阶段重点发展的"事实型主导产业"、"规划型主导产业"和"预期型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南宁市如何发展其主导产业并带动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差异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内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对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将有助于推动产业的合理规划和布局。文章选取了天津市1995—2009年的34个工业行业部类的统计数据,以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增长速度、比较优势、技术水平等五项基准,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和ARMA模型,对天津市工业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和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针对未来的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相应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普 《经济视角》2013,(1):16-19
本文分析了贵州产业发展及主导产业的变迁,并对黔周边省区市主导产业选择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从全球经济竞争、区位条件变动、经济发展主题、发展阶段前提、金融危机背景、科技进步态势等六个方面对贵州主导产业选择进行战略分析,提出贵州主导产业选择的建议,并据此对贵州中长期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最后就贵州发展主导产业提出有关对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主导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技术创新、资源禀赋、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约了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增长。在构建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引领作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驱动主导产业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资源约束条件下主导产业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结果发现,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童江华  徐建刚  曹晓辉  徐芳 《经济地理》2007,27(5):733-736,740
在梳理了传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理论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偏离份额基准.运用此基准,通过选取南京市1999年和2005年两个时间点的29个制造业产业部门为分析对象,以国家范围内的29个制造业产业部门的情况为参照,对南京市29个制造业产业部门进行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了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的3个产业部门.对结果分析表明此选择基准在主导产业选择中具有基本客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王晶  曾彦荣  杨宝仁 《经济师》2012,(4):209-211
主导产业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核心对整个经济增长具有带动作用,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时,培育主导产业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文章选取兵团2005年和2009年的33个工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SM分析法对兵团工业产业结构进行动态量化分析,并确定有可能成为兵团主导产业的产业部门。结果表明,以偏离-份额基准选择兵团主导产业是客观有效的,并确定了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5个产业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结合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主导产业应具有的特点,提出了中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六基准,并依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了主导产业评价模型,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型工业化下湖南省的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做出了定量研究。研究显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烟草制品和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应作为湖南省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该实证结果基本符合湖南省的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现代农业”趋势下,主导产业选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转型升级是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确定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准则及权重,从而构建以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化程度为主要指标的区域内主导产业选择模型。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为例,得出各产业主导能力的次序,确定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从产业链、产学研合作、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等互联网思维的角度,对主导产业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产业选择模型能为主导产业选择、发展模式和路径提供重要参考,为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华盛顿共识"的失误促使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兴起一波超越"华盛顿共识"的浪潮。新一代经济发展理论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发展观念更具有包容性,即强调公平的发展、民主的发展、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关注影响发展的深层因素,包括制度与治理、经济结构的变迁、人力资本与创新,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三是反对华盛顿共识推荐的"最优制度实践",探寻更加多元的发展路径;四是采取"发展诊断"和"因势利导"的方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效的政策制定框架。面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新一代发展理论需要对现有理论范式进行整合,并采取更加开放的研究视角,为理解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提供更加有效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技术的不断产生与发展,各产业间关联关系不断变化,并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针对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创新外部效应,从产业关联产生的本质原因、过程和结果对产业关联发展进行解析。分析了技术在创新系统中对产业关联体系发展的引领作用,揭示了产业关联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提出了五阶段产业关联发展模型及演进路径。对3D打印技术相关产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一时间不同产业间关联所处发展阶段与程度有所差别,各产业在关联关系中所处地位与作用有所不同,应针对不同产业关联阶段制定产业创新策略,推动产业关联关系合理进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装机容量飞速增长,但与火电相比,新能源发电装机还有很大差距。康达新能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身于新能源与低碳经济产业,开展国际顶尖技栅发,主攻太阳能热发电和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在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的支持下,该公司承担《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关键设备技术合作研究》、《适应于中式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工艺及菌种的研发》等国际合作项目,先后与意大利、荷兰开展合作,引进研发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果断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国内生物质能产业的先锋和太阳能热发电产业的首创,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和显著的产业化成效,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数字产业具有前沿性、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技术标准国际化是数字产业保持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法,以昕诺飞为研究对象,探索企业推进技术标准国际化的路径及机制。结果表明,昕诺飞实现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主要路径是基于自主研发或收购专利组建标准联盟或专利联盟并制定发布联盟标准,进而将其转化为国际标准、目标国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可基于标准开展相应认证检测,形成“联盟+标准+专利+认证检测”的闭环,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市场垄断化”的良性循环,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推进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关键在于组建联盟,我国数字产业可通过“标准联盟+专利联盟”的双联盟策略,形成核心层稳固的开放式战略联盟,通过构建共生演化生态系统推进技术标准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技术进步分为新产品和生产手段改进两种作用方式,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回归分析,测算了1998-2008年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对该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并给出了各个作用效率值.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高技术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明显;不同行业新产品和生产手段改进的技术进步对高技术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效率有所差别;就高技术产业整体而言,新产品的技术进步对高技术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最为显著,但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中,生产手段改进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高技术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的主导产业,应特别重视技术进步,尤其是加强新产品的技术进步,以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  相似文献   

15.
This research uses the slack‐based measur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compute the energy and emission efficiencies of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nd other Asian economies during the 2001–2017 period, employs the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to check for the main source of efficiency score changes due to technical changes, and then applies panel Tobit regressions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explaining the efficiencies. Our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efficiency scores of ASEAN economies had been catching up to other Asian economies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hereas the emission efficiency scores of various ASEAN economies had been falling behind other Asian economies over the same period. The main source of efficiency score changes over time is efficiency changes and not technical changes. Decreases in the fossil fuel ratio of net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the secondary industry ratio within total industry improve both lead to improvements in energy and emission efficiencies.  相似文献   

16.
回顾现有研究成果,对产业集群中不同创新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基于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与核裂变反应的相似性构建产业集群连锁裂变式创新模型,对产业集群内领先企业,特别是其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与落后企业的创新机理进行分析和解读,指出了保障产业集群连锁裂变式创新顺利实现的技术手段与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sks whether biotechnology, in general, and the industry clusters of innovative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 that have uniformly characterised its economic form, are now in a terminal crisis. Or are the difficulties that are clearly evident and described below surmountable and showing signs of being surmounted? The question of a crisis in biotechnology is important because so much faith has been placed in the technology over the past generation during which it has made great technical strides forward in medicine and other user communities (agro-food, energy, environment, security) 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healthcare and welfare gains while high hopes have long and justifiably been associated with its vibrant industry clusters. The paper postulates a crisis based on two key features of biotechnology. The first of these is an economic crisis in which enormous sums are required to research, develop and innovate new products, especially medical drugs. The second is epistemological and confronts the (reductionist) central dogma of biotechnology with the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of emergent systems biology.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发展基于科学的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基于科学的产业具有开放式创新特点,产业创新主体致力于寻找合作伙伴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专利信息涵盖丰富的技术信息、法律信息及经济信息,是创新主体寻找合作伙伴并开展创新合作的重要资源,但鲜有学者运用专利信息研究基于科学的产业创新问题。构建基于科学的产业专利合作伙伴识别研究框架,以石墨烯这一典型的基于科学的产业为例,采用专利技术组合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4个行动者转译环节出发,全面展现我国石墨烯产业中最具潜力的国内和跨国专利合作伙伴识别过程,以挖掘专利合作机会并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最后,从政府、高校、企业3个层面为我国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us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 the innovative process and on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such relationships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hypothesis: In order to have an engineering industry at the forefront in term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it is of primary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have user firms on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e., firms which have the competence to formulate technical problems whose solution is generalizable to a larger set of problems and firms. Because of their size and technical leadership, these firms are attractive for any supplier, domestic or foreign, to assist them in finding technical solutions to new problems. Without such leading users, there is no basis for a domestic supplier industry. For these technological leaders it may not be vital, although still advantageous, to have domestic suppliers of automation. But users which are not on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 depend to a much greater extent on domestic suppliers which can therefore be considered strategic. Empirical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hypothesis is presented for the Swedish automation industry.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