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个人教育方面(主要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和道德状况方面)、学校教育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分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形成原因(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做了初步思考和探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政策性、法律性、制度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日趋严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性格完善、价值观培养等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关乎着民族的发展和未来。通过政府购买家庭教育服务的模式可以有效缓解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供求矛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本文作者通过对我国目前政府购买家庭教育的政策和实践分析,基于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现状,参考国内外经验,探究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购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和家庭因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明确政府职责,调动社会力量,变革教育机制,强化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工涌向城镇工作,其子女被迫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削弱了家庭功能,父母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被弱化。本文主要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姝婧 《农业经济》2020,(5):123-125
农村留守儿童是城乡差异化发展的产物,是影响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影响了教育公平,更影响了乡村稳定和长远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家长就近就业创造机会,完善社会力量,合力相伴儿童成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6.
国外经验表明,寄宿制学校会对弱势群体儿童的学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随着中国农村地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政策制定者也试图通过寄宿制学校部分解决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本文试图利用2015年河北和四川两省5县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寄宿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寄宿会显著降低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阅读成绩,且与适龄寄宿儿童相比,低龄寄宿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寄宿时间越长,孩子在阅读能力方面的表现越差。上述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对不同留守状态孩子的估计结果表明,寄宿对农村儿童阅读能力的抑制作用仅存在于父母双方都在家或者父母一方在家的孩子身上,而对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种负面效应并不显著存在。  相似文献   

7.
儿童辍学是比学习成绩下降更为严重的教育问题。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本文在发现其它情况均相同条件下,母亲外出显著增加了小学、初中、高中留守儿童辍学概率,且该影响在各个学龄段间有显著差异。父母均外出增加了小学、高中阶段留守男孩辍学的概率,但对留守女孩任何阶段的辍学概率没有显著影响。母亲外出的影响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显著、21世纪初期不再显著,到2015年再次显著的变化。父亲外出的影响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增加、21世纪初期降低留守儿童辍学率的变化,因而从整个时期来看父亲外出对留守儿童辍学的概率没有显著的影响。父母均外出的影响经历了2015年之前不显著,在2015年变得显著的变化。近期的变化提醒我们应从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入手,逐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是其整个教育工作中的焦点之一。在儿童的整个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纽带功效,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纽带影响力却出现持续减弱的倾向,以致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构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纽带,提升父母榜样示范作用,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破解其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徐爱东 《南方农村》2009,25(5):41-45
伴随着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凸显出来。本文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系统要有机整合和互补,尽可能使因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为农村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李琳  李震雷 《南方农村》2012,28(11):39-44
在对贵州省毕节试验区12个山村673位儿童、155位家长(监护人)以及86位教师和村镇干部的调查中发现,贫困山区农村家庭基本保持着淳朴的原生态,“留守儿童”在学习力、心理承受力、生存环境、饮食状况等方面,和该地区其他孩童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山区农村家庭呈现重生养功能轻教育功能、重经济功能轻情感功能、重权力功能轻保障功能等特征。家庭功能的理性回归优于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家庭情感功能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家庭功能的理性回归是解决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留守丈夫"的身影在学术界长期缺场。本文晋南符册村的案例研究试图呈现当前农村"留守丈夫"的留守类型和家庭处境,并揭示其背后的生成机制和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夫妻外出还是留守的问题,取决于农村市场化进程中家庭生计两性分工的比较优势及其家庭发展模式。农村"留守丈夫"家庭的主要特征是"夫守妇出",这一家庭发展模式建立在"市场——家庭——个体"三个维度互动的基础上,由此可以将"留守丈夫"群体类型学分为城市市场挤压型、故乡生计吸纳型与家庭发展周期型。强势面具下的"留守丈夫"受到故土情怀、子女教育、家庭养老的慰藉和羁绊,而长期夫妇分离极易引发婚姻破裂和亲子关系失衡。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一股农村"留守丈夫"家庭的亚文化,而对当前中国农村留守问题的学术审视需要回归到"家庭"的整体性视野,从中寻找中国社会活力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成为降低欠发达地区农民养老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新衣保养老金筹资方式单一、新农保养老保障功能有限、新农保保值增值能力不足、农民参保积极性有所回落”等诸多现实问题。为此,本文从加大新农保制度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新农保制度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新衣保制度的监管体系、提升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增加新农保基金的投入力度等五个维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加速带来的人口聚集程度以及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对以往依据行政区划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布局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2001年起实施的以 “适当合并”、“整合资源”为主要施政意图的农村小学 “布局调整”政策,却在实际执行中引发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城镇 “过度集中”的新问题,由此引起了农村地区所面临的种种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因资源配置不均衡而导致的 “不公平”现象的讨论。该文以上述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政策为背景,首先运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相关案例,描述了自 2001年政策实施以来,城乡学校以及校均学生数量的变化、农村地区的 “点校”运转状况以及地方财政资金在城乡学校之间基础建设上的分配情况;并通过建立全国30个省1998~2010年农村小学学校数量变化影响因素的面板模型,对地方政府撤并农村小学的行为动机进行了验证,结果证实了 “效率优先”的行为动机。文章在最后分析了这种以通过 “学校进城”迫使学生进城,推动城镇化的效率导向,是源自利益相关者的缺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路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肖齐 《南方农村》2013,(10):46-49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对“三农”问题进行了认识与实践的探索,形成了一脉相承的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减少农民数量、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四化同步”与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行之有效的基本思路昭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才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5.
Globally,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re significantly less likely to attend school compared to their peers without disabilities and, even if they do attend, have poorer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y these inequalities persis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barriers and enablers to accessing education. We focus on the perspectives of guardians and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 voices that have thus far been underrepresented – complemented by perspectives from local and national level stakeholders. Data was collected in three rural districts in Nepal,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data was analysed thematically. Overall,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challenges to inclusion are complex, involving a mixture of individual,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and policy level factors. Notable barriers were attitudes towards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the low capacity of schools to provide an inclusiv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interplay of additional ‘push factors’ such as poor health and poverty.  相似文献   

16.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在“十二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难点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规划布局、管理和制度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浙江省苍南县渔村为调研个案,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渔民视角对我国渔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渔村义务教育能够基本满足渔民教育需求,但对渔业经济和渔村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渔民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对子女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但没有明确意识到义务教育对于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办好能促进渔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义务教育,本文从教育部门、学校和渔村政府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文章通过意愿需求和制度供给两个层面分析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的代际差异,为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文章基于湖南省6 091名农村流动人口样本,选取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余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流动特征为控制变量,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与代际差异,通过城市和年龄的固定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相比于"务工经商"的流动群体,拥有"较稳定的职业""较高的收入"和"已建立健康档案"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在城市落户定居;现有市民化政策更加倾向于男性,但女性的落户意愿反而更强;"受教育程度越高,落户可能性越大"仅限于第一代农民工;有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需求的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结论]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健康教育宣传能够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愈来愈迫切需要市场信息的扶持.文章以新疆10个县28个乡为调查研究区域,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特征研究影响农业信息服务内容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信息内容失衡程度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降低农户所需要的农产品价格、供求方面的信息失衡有显著影响;汉族、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和家庭社会关系越多,对降低信息服务内容失衡有显著影响;手机、联网电脑等新兴媒介对降低农户信息服务失衡无显著影响,而传统媒介电视仍在农户搜集信息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作用有限,合作社和农民信息协会在失衡影响因素中表现并不显著,这表明现有信息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政府应根据农户特殊需求建立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并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通过分析发现:政府需要在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加大信息供给强度,引导信息服务市场化;完善农户信息需求表达机制,针对农户的需要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丰富服务方式,完善手机、电视、网络等平台为农户提供信息;完善农村信息供给渠道,增强合作社、农民信息协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客观上要求建设主体必须是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知识型农村青年是新农村建设的未来主体。教育是培养知识型农村青年的主要途径,设置合理的教育体系以培养新农村建设主体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题中之义。本文从调查所得的农村青年学习心理需求的客观基础出发,针对现有农村教育体系设置的不足,提出培育知识型农村青年的农村教育方向应该注重“综合性”和“专业性”,在教育培训内容及教育体系设置上注重多元化、多层次、现代化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