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应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事物,而其一旦形成,又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负载体。城市的起源是以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为动因,以自然环境、地域关系为条件。自从城市产生以来,人类的社会活动日趋繁多。除农业活动外,人类的许许多多活动都是在城市中或以城市为核心展开和发展的。正是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内容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杨军 《中外企业家》2013,(9):241-242
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俱增,生态平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始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1“绿色营销”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日益发展,高增长率对资源消耗的不断累积,环境破坏、污染和失衡的问题日渐凸显,人类在面临着不断加剧的环境挑战.因此,各国都在寻求更加适应自然环境的发展模式,也就是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的模式之下,  相似文献   

5.
早期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循环的:从自然界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然后加工转换成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最后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自然界。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规模和水平都比较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  相似文献   

6.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新兴、蓬勃发展的综合、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工业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工业生态学为研究人类工业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为协调各学科与社会各部门共同解决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提供了具体、可供操作的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工业生态学追求的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寻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信用——信息时代企业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企业经济》2002,(10):5-6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类社会是否可能持续发展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同样,经济主体--企业也面对着一个"自然环境",那就是社会信用.所谓信用,就是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其经济的含义是:以偿还为前提的经济价值转移的经济关系,"借债还钱"是它最为典型的运作方式.社会信用包括:企业信用、银行信用、政府信用和民间信用.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和成长受到该环境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像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买方市场正在形成和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信用问题特别突出.目前,信用观念淡漠、信用缺失、社会信用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相似文献   

8.
森林资源是人类依赖和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保障.严格保护、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与持续发展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人地关系更为密切地交织在一起.人类社会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合成一个巨大的综合系统,组成要素复杂多样,地球多层研究和整体分析,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方法论、 信息论等理论方法的研究,促进现代地理学的飞速发展.本文主要是通过介绍地理信息的发展与应用来分析地理信息在人类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与人类健康若干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琬 《活力》2011,(18):61-6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定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一切社会经济发展都要依托这个基础。人类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人类健康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是人类健康的基本条件,尊重生命、提高健康水平已经处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突出位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观念、法制建设、偿还生态欠债等方面入手,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1.
论文对长江同马大堤宿松段河道管理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及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近两年宿松长江河道管理局在长江所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如何做好河道管理范围内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涛江  张勇 《价值工程》2010,29(27):96-96
若想搞好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应了解施工过程中主要的环境问题,并采取管理、优化施工工艺等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文 《价值工程》2014,(12):116-118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阐述该工程生态护坡设计原则及结构,介绍生态护坡技术兼顾了防护与环境两方面的功效,探讨生态袋护坡在工程恶劣的地质及复杂原始地貌的条件下综合应用,并对其生态袋施工要点作了分析,为建设生态性、环保性护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通过将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非常严重,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杨镇  韩龙 《价值工程》2011,30(24):17-18
在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失衡,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湘江流域长株潭区段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着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地区协调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建立起能够统筹全局的湘江流域长株潭区段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模式,从机制上解决湘江流域长株潭段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曹黎明  张镭  朱冉  胡明 《价值工程》2011,30(10):180-181
陕西黄河湿地是由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洛河三条河流交汇而形成的,交汇处主要以河床漫滩为主,由河流水面、江心洲、滩涂、泛洪平原及部分低阶地组成,是典型的河流湿地。近年来随着周边经济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湿地的强度越来越大,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退化明显。因此研究和保护这一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将河流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开发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生  徐永新 《价值工程》2010,29(30):44-44
生态护坡不仅具有传统护坡的功能,而且还融入了景观、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对生态护坡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生态护坡的内涵,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生态型护坡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生态护坡技术创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同军  庄明月 《价值工程》2010,29(18):46-46
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因此,衡量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技术解决的如何合理,还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得要重视和有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龙  范钦蓉  李哲琳  张琪 《价值工程》2011,30(30):64-65
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制约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生态自然观的出现为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压力指明了新的方向。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来谈当前对融入自然环境中的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解,将会为我们的景观建设提供深层次的方法论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朱颖超 《价值工程》2011,30(11):41-42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以创新的理念引领社会责任,加大环保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节约生产,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