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迟捷 《中国市场》2023,(17):76-7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崛起,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旅游业,我国开始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了农村旅游发展模式。因此文章主要基于信息化分析的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开展讨论,并分析了信息化相关概述等内容,希望可以通过简要的分析促进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发展农村旅游产业而助力。  相似文献   

2.
桑霞  商文斌 《江苏商论》2012,(4):119-121
咸宁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经过快速发展,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了明显提高。咸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建设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宜居旅游地和旅游经济强市。提升咸宁旅游业经济效益,需要从增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产业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实施旅游形象品牌战略等方面提出保障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广西旅游业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广西旅游业健康发展,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广西旅游业无论是在收入水平,还是服务设施建设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南宁市、桂林市、北海市等六个地区属于旅游产业专业化产业地区,专业化程度在空间分布上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地域规律分布,空间异质性强烈。旅游资源的数量并不是决定其旅游业专业化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更多的是受资源的独特性、知名度、宣传效果、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从旅游产业地位、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产业融合度、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吉林省未来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推动吉林省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拓展旅游要素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品牌》2018,(2)
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反过来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陕西省富平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诸多旅游资源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存在旅游景区建设未形成体系、组织管理方式有待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通过强调整体效应,实现富平县旅游景点的联合与互动;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完善旅游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加大景区文化建设,促进红色精神文化的传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等策略,协调富平县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影响辽宁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旅游业急需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制约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很多,但仍然有人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也不把它放于重要位置。针对此情况,应充分认识辽宁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加强和完善辽宁省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辽宁省的旅游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黑龙江省旅游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拉动高端消费与吸引投资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还存在资金不到位、缺乏旅游规划、整体协调困难、文化资源开发缓慢等制约因素。黑龙江省应紧盯国家旅游政策,不断提升政府宏观管理能力,大力加强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世界级的旅游产业巨头,并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促进其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2002至2011年数据,利用SSM模型对黑龙江国际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虽然黑龙江省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但是旅游业内部结构隐含着不合理的因素,使黑龙江国际旅游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黑龙江省国际旅游产业存在着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住宿、餐饮水平不高、娱乐消费水平比较低、市内交通、邮电通讯不够完善等问题。黑龙江省应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旅游业品牌,提升旅游形象;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改善软硬件条件;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加强景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正>现阶段,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已逐步融入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之中,成为国际旅游业中具有相当规模且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目前是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而且它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对总需求的拉动作用等意义重大。旅游规模的发展速度之快、旅游经济的作用之大、旅游业发展前景之光明,使得各国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关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入,新世纪中国的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代。河南省是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的旅游品牌知名度有很大提升,旅游收入不断增加,但从总体上来看,河南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仍较缓慢。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河南省的旅游营销理念、营销手段等仍需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高度,但我国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资源结构缺失、网络信息化技术基础薄弱,网络乡村旅游信息质量存在安全问题。加强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应提高全民对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多方面培养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人才,加快完善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促使乡村旅游业更加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项目会直接对上海相关产业产生影响.另外,“一带一路”圈定的18个地区和相关60多个国家会通过政府政策和共同建设进行经济上的融合,这会间接推动上海整体的发展进程.旅游业可以作为先导产业,通过构建合理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旅游结构性增长,丰富旅游目的地信息和完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等措施保证旅游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助力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2.
信息网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航空公司的计算机预定系统,酒店集团的中央预定系统、GDS组织的全球分销系统及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均已成为旅游预订和营销的重要工具。提出了我国发展旅游业网络营销的若干对策,完善旅游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强化旅游信息的开发、相关政策法规、有重点地建设各种旅游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云昌 《财贸研究》2001,12(1):48-52
信息网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航空公司的计算机预定系统、酒店集团的中央预定系统、GDS组织的全球分销系统及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均已成为旅游预订和营销的重要工具。本文提出了我国发展旅游业网络营销的若干对策:完善旅游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强化旅游信息的开发、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有重点地建设各种旅游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对河北省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科研及人才培养、旅游消费水平提高、旅游文化内涵与品牌提升、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旅游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高校图书馆旅游资源建设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旅游资源。河南省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了"旅游立省"的战略构想。各级政府会将更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向旅游产业倾斜,加大对旅游业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然而,河南旅游产业缺乏统一的思路和规划、旅游产业链条不够成熟、旅游产业外向度低、旅游条块分割突出。因此,应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旅游产业核心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16.
旅游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本文从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出发,揭露了目前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我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对策,目的是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节庆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已日益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经济的重要方式。节庆旅游牵动效应比较显著,对举办地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节庆旅游可以促进黑龙江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就业机会、优化目的地环境。  相似文献   

18.
旅游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本文从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出发,揭露了目前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我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对策,目的是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沈阳市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的目标,对沈阳市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此为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明亮 《商》2013,(16):236-236
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促进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发掘出更多的旅游创意,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价值是旅游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的同时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中去是一项双赢的产业项目,本文立足于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探讨旅游业长远发展的策略,旨在实现旅游业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