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三角正迎来地铁建设高峰期,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和无锡五个城市的地铁建设以及未来城市间地铁互通令人关注。长三角地铁时代,不仅拓展延伸城市发展空间,升级“同城效应”,也将书写长三角现代都市经济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战略通过区域内城市整合,强化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能拓宽发展空间,为工业化、信息化提供高效率的环境,挖掘区域经济更为强大的发展功能,从而加快整个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我国而言,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城市群战略带动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对我国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FDI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弱化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区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重点解决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构建网络化城市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城市群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8,(4):243-247
专利文献中含有大量经济技术,专利转移是专利创造与应用能力建设的基础。对2000-2015年长三角16城市专利转移量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大部分城市专利转移量在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圈内城市间专利相互转移量,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长三角地区正转变为专利转移的需求、供给、创新的新体系。因此,当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更应合力推进专利产出的区域价值,并加强政策扶持,正确的市场引导,准确的价值评估,从而提高竞争地位。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响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80-85
城市群网络化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内16个主要城市经济联系为实证,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网络结构属性及内部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间已互动形成紧密的网络状关联,但网络内各城市结点间中心性不均衡、枢纽型城市较少,区域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显现...  相似文献   

6.
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对一个区域来说至关重要。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间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因此,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科学性、目的性、可行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选用经济实力、企业实力、金融实力、科技教育、开放程度和基础设施6个一级指标以及GDP、财政收支、消费情况、经济结构等15个二级指标,建立了城市竞争力的测度模型,并在现实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长三角地区江苏、上海和浙江3省市25个城市的竞争力,并比较城市间的差异,得到以下结论:由于经济结构的原因,上海、杭州、南京3城市的竞争力差距明显;上海在金融实力、基础设施和科学教育上明显领先,但在企业实力上正被其他城市赶超。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呈现单极化趋势;经济发展模式对城市竞争力提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长三角经济总体发展迅速,经济实现了腾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长三角经济",并成为本世纪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挺起了中国经济的脊梁,领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征程。苏、浙、沪城市间、地区间、企业间相互来往空前频繁,金融互动效应已经显现,新一轮长三角金融合作热潮正在兴起。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8.
《上海质量》2012,(12):72
11月26日,苏浙沪三地20多位市(区)长们在江苏无锡共同签署《长三角市(区)长无锡宣言》,这是该区域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推进一体化进程的首份合作宣言。宣言指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是长三角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主要任务。在协作方面,建立长三角区域城市间服务业发展合作机制,统筹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衔接重大设施建设,协商城市间需要协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长三角地区创建适当的区域协调组织机构,是解决其存在问题,促进长三角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美国大都市区组织机构及管理模式的经验和总结长三角现行区域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创建长三角区域协调组织机构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区情;只承担跨界的区域协调职能,不干涉地方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具体事务;主要负责对地级以上城市之间尤其是分属3个省市城市间的协调工作;重视整体及各组成地区的个体利益;具有一定权威性和较强的执行和督察能力;与区内各地现行行政管理体系以及中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良性互动;人员和组织形式上应高度精简。长三角区域协调组织机构的设计架构初步考虑由协调管理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随着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争夺成为了竞争的核心,谁掌握了人才制高点。谁就能在这一轮角逐中占得先机。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中特征,另一方面,中小城镇分布以京广、京九、京哈铁路等为依托,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分布;城镇带分布大体可划分为京广线...  相似文献   

12.
城市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前沿阵地,提升城市竞争力是强化区域竞争能力的关键.基于FDI的区域城市群竞争力提升存在固有缺陷,据此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竞争力提升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并提出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基础来提升城市FDI集聚能力,是长江三角洲所有城市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国内有关就业统计数据获取的现实出发,在考虑西方"就业中心"与我国国情差异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首位就业区"的概念。同时,选取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六个中心城市的"区"级行政辖区作为遴选对象,通过运用相关的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其首位就业区的空间区位、集聚规模、就业类型、从业结构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认识。最后以此为基础,结合长三角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前景,提出未来城市首位就业区及就业多中心格局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全球功能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由此,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应从三个方面提升功能:一是核心城市上海的高端国际化功能,二是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的深度一体化功能,三是长三角城市群向长江下游延伸的空间拓展功能。三个功能的提升互为关联,开拓长三角城市群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household interviews in a 1965 San Francisco Bay Area Transportation Study, a probabilistic model is developed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the capitalization of changes in the public sector in the price of housing. This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compare 2 competing explanations for the flight of higher income households to the suburbs: 1) the accessibility model and 2) the flight from blight model. The accessibility model explains the decay of cities as a natural outgrowth of decreasing transportation costs, whereas the flight from blight model suggests that the wealthy leave the central city for the suburbs because of urban decay. An analysis of the San Francisco data demonstrates that high income households are more sensitive than the rest of the population to changes in the median income of the neighborhood and in expenditures and general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but less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property tax rate and expenditures on public safety, parks, and recreation. It is unlikely that undesirable changes in the public sector will result in a mass exodus of higher income households; capitalization in the price of housing appears sufficient to prevent this. The 2 models combined help explain the flight from the central cities, while the combined variables increase the logit estimation's prediction of bids for housing.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危险化学品跨省市运输信息传输流程,重点分析了RFID技术在长三角地区危险化学品跨省运输各环节的应用,并指出RFID技术应用到长三角危险化学品运输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唐静 《价值工程》2014,(9):62-65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资源涌入城市。城市居住人口密度不断加大,出行越来越拥挤,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困扰国内外大城市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杭州地处长三角的腹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杭城发展的一个难题。因此,当前亟需结合杭州市的城市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经验,提出解决杭州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窦彬彬 《价值工程》2010,29(19):237-238
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国土资源部只在一些城市进行过试点,并没有推广。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投资发展热潮,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日益增长的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显突出。滨海新区作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土地等方面享有先试先行的优惠政策。本文就滨海新区推行该流转方式的客观背景、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情况,研究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的合理性及当前的发展状况,客观评价长三角国家级开发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并分析探寻影响其比较效益的主要因素以及提高的策略和抉择,为科学规划开发区和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建立与城市规模、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相应的经济规模、经济首位度和经济规模基尼系数指标,运用2007-201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各指标值,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两大结论:第一,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内出现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快于城市规模发展的高效率城市,也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慢于城市规模发展的低效率城市,高、低效率城市正在改变城市群原来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结构.第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人口与经济规模高度集中,尤其是最大城市上海市人口集中度严重.据此,笔者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城镇化的建议: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上海都市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