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在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界流传很广而直到现在也还有相当影响的一种非常反动的庸俗价值学说。依照这个“学说”,商品价值据说是由消费该商品时的所谓“边际效用”来决定的。一批反动露骨的、妄图“打倒”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以这种十分荒谬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为核心,形成臭名昭著的“边际效用学派”,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吹捧为“不但是价值论的拱心石,而且还是一切交换行为和经济学说的根基”。“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包括“边际效用价值论”、“时差论”、“边际生产力论”和  相似文献   

2.
消费者总是根据价格来调整需求量,使物品于自己的价值恰好等于价格,因此是价格决定着价值,而不是相反。效用最大化是时间约束下的最大化,因此时间可以用来测量效用价值,这和劳动论有了统一的基础。交换时,买方遵循等边际原理,卖方遵循收入最大化原理(也即比较优势原理)。一定的价格对应着一定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供求量的不平衡决定着价格的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3.
一、边际效用论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时,这杯水只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器,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边际效用论的根本问题就是无法度量一件物品的客观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物品的效用决定的。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分析,发现商品价值既不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由商品的效用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二者共同决定的,物品效用和劳动耗费是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价值理论如果以价值决定与价值源泉为标准,可分为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值(价格)论四大类;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来看,价值理论可分供给价值论、需求价值论和供求混合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并非都来源于斯密理论;特别是以效用和稀少性为基础的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虽早于18世纪就形成,但却不是出现在斯密的著作中。斯密是一个客观的供给价值论者;而且斯密的价值理论并不矛盾,他主张由购得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至于要素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则是分析视角和实质内涵完全迥异的两种价值理论。在供给价值理论方面,需要实现劳动价值论向要素价值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张昆仑 《现代财经》2004,24(4):8-10
边际效用学派所揭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没有囊括所有增量消费效应现象,为此应将消费者的消费进行分类并引入时间概念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准确表述应为“边际效用趋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实际上是唯物辩证法质、量变化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与正统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优胜劣汰规律”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与经济学的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革命,引发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使传统的经济学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因而使得原有的经济学原理和概念陷入困境,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最早是托马斯·马尔萨斯在1798年提出的,后来在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英国)、门格尔(奥)和瓦尔拉斯(法)三人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被经济学界称之为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即所谓的“边际革命”。在此基础上,马歇尔集其大成,建立起了微观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财富和商品价值的度量,劳动价值论成为了分析社会结构的基础,而边际效用价值论不具备这种功能,并走上了100年的弯路;本文证明了:社会总效用量与社会总劳动耗费量的统一,商品的边际效用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统一,以及总量与个量计量的统一.对两种价值论统一性的论证,进一步证明劳动价值理论及其作为社会经济结构分析基础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与管理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组织中的导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一条基本规律,其含义是随着消费者连续地增加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他从该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得到增加的满足感是递减的。本文试图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入组织群体中,揭示组织成员的诸多行为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现象,据此提出对管理艺术的思考,即组织的管理者如何针对成员产生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启动管理艺术,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追求最大的管理效果。二、组织成员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笔者认为,组织成员的诸多活动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现…  相似文献   

10.
自边际效用学派建立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流范式以来,总要遇到在这个主流范式限定的经济学范围内无法解释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目前,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仍然只用市场交易定义资本主义经济,用主观价值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说回避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对流通过程和交换关系的决定作用,这也就阻碍了它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关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凯恩斯学派在宏观经济层面打破了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些假设,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在短期内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对策。但当它提出的对策遭遇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等问题的长期困扰以后,它的理论像反凯恩斯学派或称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各种理论一样走进了死胡同,因为它也像它的那些论辩对手一样,回避了对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致命的均衡》一书的作者马歇尔·杰文斯是笔名,一眼看去即知是两大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杰文斯的结合。前者于1890年发表划时代著作《经济学原理》,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后者则被称为“边际效用理论之父”。其实,本书真正的作者是威廉·俾烈特、E.M.史蒂芬(三一大学杰出经济学教授)、肯尼斯G.艾辛格(维珍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三人小组。《致命的均衡》是一本展现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手段的小说。该小说题材和内容具有丰富性和交叉性,是一本创新的经济学读物。作为美国百所大学经济学系指定的课外必读书目,该书巧妙地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财政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一)公共服务提供:市场失灵。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公共产品或服务”(publicgoodsorservice)。这类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全体社会成员联合消费,共同受益。即它具有效用的非分割性;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受这些物品或服务,并不排斥、妨碍其他社会成员同时享用。即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它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其付款的社会成员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即它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  相似文献   

13.
一、价格形成的理论依据关于价格形成的理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主流派是均衡价格理论。一般认为,均衡价格理论的谬误在于说供求决定价格。其实,均衡价格理论的错误本质,在于对供求和供求决定价格的分析,是同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相对立的。均衡价格理论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消费者主观心里上所感觉到的该商品最后一个单位的效用。这里,需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范畴,在效用的概念下被抽象为人们一般生理的和主观意识的范畴;而单位增量商品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度,即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值,从而决定价格。这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三种价值论的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劳动价值论存在四大问题:一是社会必要劳动量难以计量;二是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倍加比例难以准确确定;三是无法解释自然产品为何也具有价值、价格;四是存在价值归属上的理论悖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不能全盘否定,但资本、土地不能“创造”价值,只能“生成”价值。边际效用价值论所揭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正确的;应当正确看待用效用衡量商品价值;事实上,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试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之相通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在三个方面是相通的:一是二者都认为使用价值是决定价值的因素;二是马克思对供求规律的阐述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值变化的阐述具有形式上的共通性;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序数效用论都肯定人们对消费品的判定具有"序数"意识.实际上,效用价值论并不是主观价值论而是客观价值论.至于消费者对商品价值判定上的不统一,乃是由事物评判标准的二重性所使然,体现了消费者与商品的互动关系,不能认为就是非科学的;其实,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国家定价",才是商品价值的扭曲表现.应当从"劳动"和"效用"两重角度把握价值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价值与社会均衡效用相统一的新价格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劳动价值论和恩格斯关于价格由生产费用和效用共同决定的原理为指导 ,批判吸收效用学派和均衡价格论的合理成份 ,建立社会价值和社会均衡效用相统一的新价格理论。社会均衡价格即成交价格是卖方的供给价格和买方的需求价格的统一。供给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 ,其实质是社会价值 ,因此 ,它就是社会价值的货币表现。需求价格不能由价值或使用价值决定 ,而是由效用决定 ,其实质是社会均衡效用 ,因此 ,需求价格就是社会均衡效用的货币表现。既然社会均衡价格是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统一 ,其实质就是社会价值和社会均衡效用的统一 ,因此 ,社会均衡价格就是社会价值的货币表现和社会均衡效用的货币表现的统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社会价值、社会均衡效用和货币三者统一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 “看不见的手”一词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一般认为它指不受外力干扰的价格机制或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一词最先由杰·斯·伯林纳于1957年提出,1966年又由伊·纽伯格把它作为论文标题的一部分,以后就流行起来。“看得见的手”具有与“看不见的手”的对称含义,指政府干预、宏观管理或计划管理。因此,“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分析意味着计划管理与市场机制的分析。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即西方国家中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的学者分为三个学派:一是作为主流的新古典学派,一是结构学派,另一是激进学派。结构学派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失衡状态,即某些市场存在着过度供给,某些市场又存在着过度需求,这种失衡是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人     
<正>卡尔·门格尔(1840~1921),奥地利经济学家,是19世纪70年代开启新古典经济学序幕的"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者之一,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原理》被视为奥地利学派的基石性理论著作,《关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探讨》一书则引起了著名的奥地利学派与德国历史学派关于经济学方法的持续论战。不同于杰文斯和瓦尔拉斯把边际效用看作某种数学概念,门格尔  相似文献   

19.
怎样理解“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1844年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只有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谈得上运用价值来进行交换的问题。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末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接着又写道:“这个基础是交换的  相似文献   

20.
人对物质的价值需求是有限的,对精神的价值需求是无限的。人对价值的需求或占有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且表现出特有的规律。一是人对价值占有的边际心理欲望递增与边际效用递减的二律背反规律;二是人对价值付出的心理边际欲望递减与边际效用递减呈同向关系的规律。研究这些规律,对于增进价值包容与价值和谐,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