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的经济学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通过分析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程中一些利益主体角色的转换,构建了利益主体可转换理论模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为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提供经济学解释。并指明了景区门票价格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链上所有主体的利益交汇点,也是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多发地段。在社会责任视阈下,厘清了旅游景区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横向与纵向表现,指出主体间社会责任与价值博弈失衡是导致利益冲突的成因,构建了旅游景区多元主体的社会责任系统,从社会责任的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角度构建了维持利益均衡体系的冲突协调机制,并从不同主体视角明确了加强责任自我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景区绝大部分已由外事接待的公益事业单位性质转换为赢利性经营单位的企业性质。景区身份、功能和目标的转换,必然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也必然产生各种新的现象和问题。其中,旅游景区与周边居民间的和谐关系问题就日益凸显,并已严重影响到中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和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业界和学术界很少对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旅游景区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旅游景区与周边居民间和谐关系进行了定义,列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表层和深层原因,并试图结合理论与实际找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对策,希望对景区一线管理者和景区所在地基层政府进行相关管理决策时有所帮助,促进景区与周边居民间和谐关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旅游开发过程的进行,景区利益相关者:景区管理(或政府性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这两类群体的利益点会发生冲突,影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景区不能持续发展。论文以后沟古村景区为例,通过展现景区两类群体之间利益冲突表现,分析冲突原因,提出平衡两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旅游目的地在真正成为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方利益者的共同参与和运营。并且随着旅游景区发展阶段的递进,利益相关者的类型和数量也会随之改变,他们与景区旅游形象的成功塑造、旅游市场份额比例及未来经营和管理关系密切。因此,明确旅游景区各阶段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效益最大化,是旅游景区成功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建设智慧景区为例,阐释了旅游地在旅游发展的同时如何处理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多数旅游规划不重视或不能解决好旅游利益相关者间的利害关系,导致旅游规划中有许多不协调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划分旅游规划中的利益相关者类型,分析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针对目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旅游规划优化模式的措施,并结合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利益博弈长期存在,并影响中央政府利益的实现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通过博弈模型的分析,发现必须依靠制度与法制来建立“中央为主导,地方为主体”的政府间新型利益关系,才能实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利益博弈的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8.
景区转让中的利益整合与多中心治理——以凤凰城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让经营权成为近年来我国一些景区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制度创新模式。市场化运作使得地方政府及景区管理机构、景区经营企业、旅游地社区居民等景区直接利益主体间的利益格局有了新的契约,给景区资源保护也带来民新的制度安排。结合湘西凤凰城景区经营权转让的个案和我国景区经营权转让的行政生态环境,以治理理论为分析范式,从利益(治理)主体、协作机制、利益整合3个方面分析了湘西凤凰城的治理现状,进而阐述凤凰城景区多中心治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区标准化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旅游服务、标准化服务、旅游景区及旅游标准化几者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景区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提升只有通过构建标准化服务模式的途径来实现。通过景区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的确立,建立一套适合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标准化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0.
社区与景区建设的良性互动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应用博弈方法分析社区与景区的互动关系,依据二者的博弈关系特征,提出从社区、景区、政府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实施可行的互动措施,是推动社区与景区建设良性互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作为吸引物的旅游交通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旅游消费的成熟,旅游者对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旅游者多方面与个性化需求,旅游交通在实现空间运载功能的同时,趋向于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服务产品,因而交通自身已经具备旅游吸引物的某些特征。从旅游交通的特性出发.分析出旅游交通成为吸引物的成因及其表现类型,提出旅游交通吸引物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时展示地点离开文化原生地的现象即为移动开发现象。结合实践,可将其分为异地仿造、异地创造、异地表演以及实体迁移等类型。移动开发成功的内在规律可归纳为:以地方标志性文化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区域内优势区位点为选址取向,以差异化的旅游吸引物为展示方式,以利益共享为竟合属性,以多个相关要素为支撑。文化旅游资源移动开发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文化失真,但在挖掘潜在市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方面却易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旅游景区品牌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随着旅游业对外开放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研究景区的品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综述了国内外对旅游品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景区企业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品牌管理模型的构建,分析了品牌管理的系统过程。  相似文献   

14.
灾变景观是由于各类重大灾害性事故发生而形成的景观类型,因此这类景观往往以其强烈的独特性和特别的神秘感对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灾变景观不但具备独特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因此对灾变景观目的地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以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地震遗址核心景区旅游开发为例,探讨了灾变景观旅游地开发的原则与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性出发,以哈尔滨城市旅游发展为例,探讨形象导向下的城市旅游规划基本思路,说明怎样定位城市旅游形象,以产品开发、空间分布、旅游接待服务以及环境建设等塑造、支撑、丰富旅游形象,最终使城市以整体形象吸引人们到访.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户利益分配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也是我国旅游业中一个新的增长亮点。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农户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旅游吸引物价值不被补偿、合法权益和就业机会得不到保障、边缘化及贫富差距等问题。通过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教育培训、参与式开发和发挥集体组织职能等方式解决问题,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藩王遗址靖江王城具有作为旅游资源所要求具备的可利用性、吸引功能和经满面刘效益的三大要素,靖江王城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收入《桂林旅游资源》一书的共有三大类20种,其人文旅游资源的质量在桂林人文旅游资源总体中位列前茅。靖江王城应在桂林历史文化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牵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范围,建立了来自沪宁杭三地的团队客源流网络模型。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运用网络密度指标和节点中心性指标,对来自沪宁杭三地的团队客源流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1)沪宁杭团队客源流网络的密度均在0.1左右。说明团队旅游线路产品中,目的地城市组合不丰富。(2)三地客源至单目的地的线路数量均超过各自线路总数的78%。说明在长三角范围内,沪宁杭团队客源流的路径均是以单目的地线路为主、多目的地环游线路为辅。(3)通过节点中心性指标计算可见,杭州是南京、上海团队客源的重要目的地城市;南京是上海团队客源会选择的次级重要目的地城市,对杭州团队客源吸引力不足;对南京和杭州两地团队客源而言,上海作为目的地城市的吸引力匮乏.  相似文献   

19.
以西安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对旅游地形象、满意度和忠诚度有影响的游客感知指标,并构建了相关的回归方程。研究表明,游客对西安的感知可以分为基础设施、人文氛围和服务、资源吸引力、旅游信息、环境和卫生质量、新奇度及便利性6个维度;有有趣的地方参观、优质的服务、有高品质的住宿、旅游咨询系统发达4项指标对旅游地形象、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皆有正面影响;旅游形象对游客忠诚的影响比满意度对游客忠诚的影响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的管理和营销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